2025年3月至6月,重庆智能工程职业学院成功举办第五届新技术与科技创新大赛。本届大赛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以赛促建”理念,围绕“以技能大赛掌握一技之长”主题,构建“岗课赛证社创特”综合育人模式,为学生搭建技能提升与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与育人实效。
全域覆盖强基础,多元赛项构建育人新生态
大赛精心设置34个赛项,全面覆盖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等前沿领域,实现全校专业无死角覆盖。人工智能学院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竞赛”“商务数据分析竞赛”,深度融合《自然语言处理应用开发》《数据挖掘》等课程,引导学生运用AI算法解决商业场景实际问题。智能制造学院举办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改造竞赛”“嵌入式应用开发竞赛”,以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STM32芯片开发等核心技能为重点,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生产环境中锤炼机械臂操作、传感器调试等专业本领。
大赛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增设“AI大模型应用”“5G组网与运维技术”等前沿赛项。大数据产业学院的“大模型数据应用开发竞赛”,要求学生运用深度学习框架完成数据建模与可视化分析,精准对接重庆“智造重镇”建设需求。大赛吸引全校超5000名学生参与初赛,近1000名选手晋级决赛,形成“全员参与、层层选拔”的技能培养新格局。
产教融合贯全程,实战锤炼提升专业能力
大赛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深度整合行业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培训阶段,智能交通学院“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开发竞赛”还专门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入校授课,指导学生完成车载传感器调试与路径规划算法设计;智慧经济学院“智慧金融竞赛”引入银行真实业务数据,要求学生运用金融科技工具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决赛阶段,部分赛项对标市赛、国赛标准,让学生提前熟悉了高端赛事的竞技节奏,更在设备操作规范性、团队协作默契度等方面得到系统性训练。智能制造学院的“智能传感器采集竞赛”参照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赛道规则,限定时间内完成多传感器组网与数据采集任务,优胜队伍可直通省级赛事。
大赛创新性地推行“以竞赛替代实训”的培养模式,实现竞赛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大学生讲思政课”竞赛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转化;智慧健康学院将“微生物学检验技能竞赛”初赛融入《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将竞赛标准融入考核标准,实现竞赛参与全覆盖。
以赛促学结硕果,匠心培育崭露技能锋芒
大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学子技能锋芒通过竞赛平台得以集中展示和迸发。在人工智能学院“华为ICT大赛选拔赛”中,8名学生凭借网络攻防实战表现,获企业实习录用资格;人工智能学院“商务数据分析竞赛”选手参加全国大学生社会调研与分析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大数据产业学院“新技术应用创新竞赛”,孵化了智能校徽、水池清理机器人、智能猫窝等10余项科技作品;智能制造学院“数字产品制作与调试竞赛”孕育出3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种子队伍,其作品《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智慧教育学院“视觉艺术设计竞赛”,学生精准把握“自然心・智慧茶”文化内核,产出系列化包装方案,部分作品被企业采用;五年一贯制学院“速录竞赛”,选手平均打字速度从初赛120字/分钟提升至决赛180字/分钟,30名晋级选手全部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证;通识教育学院“职场英语挑战赛”的选手参加重庆市职业院校学生职场英语挑战赛并斩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
本次大赛作为学校“AI+技能”育人模式的阶段性成果展,以“岗课赛证社创特”融通机制为纽带,在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彰显了产教融合的实践价值。未来,学校将持续强化“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机制,通过构建“技能竞赛-产业需求-职业标准”闭环体系,打造“竞赛成果转化-企业技术攻关-区域产业升级”的协同创新生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输送更多“精技术、善创新、有匠心”的智能产业工匠,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