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幼高专青衿筑梦晋疆实践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足迹,走进泉州湾河口湿地和各大街巷、开展以“探寻晋江发展密码,赋能青春时代担当”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发掘“晋江经验”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宝贵智慧与实践启示。
泉州湾河口湿地:潮护绿洲,万类同栖息
实践队步入素有“海上森林 候鸟天堂”之誉的泉州湾河口湿地。江海在此交汇,壮阔波澜无声铺展;红树林宛如披绿的卫士,以并肩相挽之势,静默守护着这片生机盎然的湿地秘境。在工程师丁思龙的专业导览中,队员们推开了探索这片神奇湿地的深邃之门。从潮汐往复间独有的水文脉络,到红树林与盐沼植被织就的葱郁群落,再至底栖生物与飞鸟交织成的复杂食物网络,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精妙匠心,令众人深深沉醉于这份造物的神奇。
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红树林
工程师丁思龙着重阐释了湿地无可替代的生态调节之能:其强大的水质净化力,可高效滤除并分解污染物;于气候调节层面,能吸纳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区域气候的稳定默默赋能;遭遇洪水侵袭时,更能发挥防洪蓄洪之效,守护周边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片保护区恰似一座宏大的生态宝库,囊括滩涂湿地、红树林生态系统,以及众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候鸟。其中,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亦在此栖息,或停歇补给,或越冬繁衍,使这片湿地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举足轻重的关键驿站。
认真聆听讲解的实践队员们 实践队用望远镜观察湿地
湿地里的候鸟宣传图
实践队登临鸟类监测塔,泉州湾河口湿地的生态画卷在实践队员眼前铺展。望远镜镜头里,黑脸琵鹭的灰羽掠过绿浪,白鹭群在红树林冠层间起落,潮间带的鸟踪与潮汐相契而动。队员们屏息记录着鸟类的种类、数量与行为轨迹,笔尖在观测表上划过的声响,与远处的鸥鸣共织成生态监测的韵律。这座矗立湿地的鸟类监测塔,是窥见自然奥秘的窗口,更是连接青年与生态保护的纽带。队员们对观测数据进行记录,以青春之力为候鸟守护、为湿地立言,让这份来自监测塔的记录,成为生态保护长卷中鲜活的注脚。
鸟类监测塔全貌 实践队与工程师丁思龙在鸟类监测塔合影
生态系统的平衡如精密齿轮相衔,任一环节的损伤,皆可能触发连锁震颤,动摇整体的稳态根基。所幸,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地方政府与民众同心聚力,以生态修复的巧思、精细管护的笃行,为野生动植物构筑起一方安适家园。
如今,这里已是候鸟迁徙途中不可或缺的生命驿站。每一次振翅停歇,每一回低掠觅食,都是生灵对这片生态乐土最真挚的礼赞,亦是自然对人类守护之举的温柔回响。
实践队员录制宣传ID
青衿筑梦晋疆实践队入街巷:青春传颂,千户话共生
告别泉州湾河口湿地,青衿筑梦晋疆实践队的队员们心潮激荡,愈发坚定以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信念。队员们继而奔赴泉州、漳州等地,深入校园、社区与公园,将亲手制作的“‘探寻晋江发展密码,赋能青春时代担当’——生态篇”宣传手册递至师生与市民手中,结合湿地考察的亲见亲闻,娓娓道来“晋江经验”如何为泉州湾湿地生态保护注入动能。
“湿地乃地球之肾,兼具强大生态净化之力;亦为鸟类乐园,滋养无数珍稀水禽繁衍生息、迁徙停歇。守护湿地,便是守护人类共有的未来。”队员们细致阐释湿地的生态价值,分享晋江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求得平衡的成功实践。聆听者或颔首共鸣,愿携孩童共学环保之道;或郑重承诺,将从自身做起减少污染——一份份共识在交流中凝聚,化作守护生态的无形之力。
实践队入街巷进行宣传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八闽大地留下的生态足迹,生态保护的理念已深深融入草木葱茏间、碧波荡漾处,化作生动实践的注脚。此次泉州湾河口湿地之行,正是青衿筑梦晋疆实践队暑期实践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实践队以专业学识为笔,以实地实践为墨,在湿地的生态画卷上续写青春思考,不仅拓宽了认知边界,更在心底厚植起守护自然的责任。今后,实践队将把此行的所见所悟熔铸成行动自觉,以青春之力投身生态保护事业,让绿色信念在实践中生长,为地方生态发展添砖加瓦,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衿筑梦晋疆实践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