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对比国考认识北京上半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特点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中公教育 吴红民  2010-02-03    

  北京市2010年应届生公务员考试大战在即,根据2010年新公布的北京市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的规定,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全部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专家认为,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北京市申论考试体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一套试卷对应所有考生

  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卷分为两套,分别对应报考省级职位和市地职位的考生。这就限制了考生的备考计划,只有在报名之后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准备对应的考试类型。而北京市申论考试只有一张试卷,对应所有考生,考试的要求也是相对固定的,大大方便了考生的备考。

  二、主题偏重社会问题

  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历次申论考试的试题题材分别是:

  2004年,奥运设施建设中的节约问题,为社会主题;

  2005年,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为社会主题;

  2006年,政府招商引资,打造诚信政府,为政府建设与经济建设交叉的主题;

  2007年,听证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从听证会存在的透明度不高、程序不完善、民主性不强等角度,阐释听证会制度发展完善的必要性,为政治主题;

  2008年,行业自律,为经济建设与政府建设交叉的主题;

  2009年上半年,国民文明素质提高,为社会的主题;

  2009年下半年,酒后驾车问题,为社会问题;

  以上7次申论命题中,题材内容的主题可分类梳理如下:

  经济主题:2次,其中交叉或综合出现2次。

  政治主题:3次,其中与其他主题交叉或综合2次。

  社会主题:4次。

  可见,社会问题是北京申论考试最常用的题材,这与国家公务员考试偏重经济问题的考查是不同的。

  三、选材颇具地方特色

  北京市申论考试在遵循申论命题普遍规律的同时,也遵循着本市命题的特殊规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1.选材多微观、具体。

  北京的申论命题,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的很少,不像国考习惯于从宏观高度组织题材,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问题,而是关注社会的热点、焦点,选取一些具体的、特定领域的某一方面主题来命题,命题思路层次较低。如2005年的北京申论考试,就从青少年深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选取角度,谈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2009年上半年的申论考试从国民旅游产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谈国民文明素质提高问题。2009年下半年的申论考试以最近一些酒后驾车肇事案谈起,考察道路与行人安全问题。

  2.命题内容贴近社会热点。

  北京申论考试材料一般都为当年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命题点已成为申论考试的命题趋势。这种命题趋势在2009年上半年北京的申论考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09年是奥运成功举办后的第一年,围绕奥运期间体现出的方方面面问题,2009年上半年的申论材料就以奥运为大背景,以国民在奥运期间的良好表现为切入点,从游客在国内、境外旅游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角度命题,谈国民文明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正是命题人通过“命题导向”来使更多的“准公务员”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命题思路。未来的申论考试也会以社会热点为大背景,从具体的小问题角度切入命题。这与国考公务员考试更关注“长期热点”是不用的。

  3.更加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大问题,是当今中国的主题。在北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伴随着深刻而剧烈的社会转型,民生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新型权力观、政绩观,以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在施政中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倾向于“民生”路线,并且反映到申论考试命题中,选题也更加倾向于民众。如2005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规范青少年理智上网问题;2009年上半年的国民文明素质提高问题。与“民生”关系紧密的医疗、养老保险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也可能成为北京申论考试中的命题思路,这就预示着:政府重视民生,申论关注民生,必须把“民生”作为应考申论、准备题材的重要方向。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