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博大弘仕专家分析解读2012年国考申论(市地级)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博大弘仕 许甜甜  2011-11-29    

  题型传统,但暗井重重

  本套试卷跟去年是一样的,还是4道题,其中第一题包含了两道小题,总计5道小题。具体分布:第一小题是概念理解题,第二道小题是概括题,第三道题是公文写作题,第四道题是提对策题,最后一道题是文章论述题。这样的题目安排包含了对综合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公文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因此,题型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相信复习过的考生也都会觉得题型比较熟悉,不会出现不知道从哪儿入手的情况。但是,每一道题的分数却不是那么好拿的,每一道题都有一些暗坎,迈不过去,就会摔得很惨。

  第一道小题是解释“技防”和“人防”这两个概念。这个小题属于一道典型的概念理解题,需要大家把握“技防”和“人防”的外延和内涵。这两个概念的表面含义相信很多同学都能理解,但是这道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过多依赖常识,要紧紧贴近材料,分析材料中对“技防”和“人防”的理解。二是不能单纯局限于两个概念的表面含义,否则绝对写不到150个字的。因此一定要结合材料将两个概念的定义、表现、具体措施等都要概括汇总,而且还需要理清楚条理。

  第二道小题是概括“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中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这道题是一道概括题,看上去也比较容易,但实际上这是一道词句理解式的概括题,首先大家必须理解什么叫“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然后才知道如何概括以及提炼什么。因此,解答这道题开头必须先有一句总句,说清楚“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是什么,然后再来谈具体表现。我想可能很多同学会在第一点上失分。

  第二道题是撰写一份宣传稿。这道题可能是几道题中最难的一道,因为很多同学不熟悉,但是宣传稿或宣传材料这种公文大家应该还是有所了解的。这道题的难点不在于公文,而是具体要点的理解。题目说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这三个方面来撰写。其中“增强安全意识”,我想很多同学应该都知道怎么写。关键是第一点和第三点。什么叫“安全文化理念”,它与“安全意识”有什么区别,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了。其实,“文化”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应该说“意识”仅仅是文化的一个很具体的表现。文化更加宏观,可能主要集中在人生观、生命观、价值观等更广阔的领域。因此材料的最后一段介绍了西方的安全哲学思考,这是答案要点的主要出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安全文化理念”主要是生命观、安全技能观、安全自律观、灾难面前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协作等观念。另外一个难点便是“日常安全须知”。这道题与常识判断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看大家的日常储备,单纯读材料是不行的。因此,这对大家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说,这道题大家的分数估计不会太高。

  第三道题是提出解决交通问题的建议。这道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身份,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什么是观察员,他的具体职能是什么。其实,这些观察员相当于专家,他们提出的对策要偏向理论化与学术化。因此,可以结合材料中谈到的西方国家的经验以及书本上的理论来提对策,但是又要具体可行,这个度就必须要把握好,不要说空话。二是概括问题。很多同学不清楚对策题要不要概括问题,这要看题目要求。这道题的题目很明确地要求“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因此必须要概括问题,否则这部分的分数也要失掉。

  最后一道题是理解一句话来撰写一篇文章。这道题其实说简单他也简单,说难也很难。从表面上看,这道题的主题是城市公共安全或者减灾。我想这一点大家应该都不会离题,只不过这样的文章分数可能不会很高。题目说的是“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换句话说灾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随时随处保持忧患意识,不松懈。因此,这篇文章的最佳角度应该是“忧患意识”。在现代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安全忧患意识。这个角度又有多少人选准了呢?

  总的来看,今年国考(市地级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这套申论试卷,可能做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比较简单,解答起来也比较顺手,但是分数不见得高。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考完了,大家都觉得文章写得还可以,做的还不错,结果分数出来了也许就会有些意外。通过以上的分析,博大弘仕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的申论老师希望大家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悲不喜。

  更多消息,查看成都博大教育官网http://www.cdbroad.com/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