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福建省考行测言语理解题命题趋势分析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中公教育 2014-03-19 大 中 小
2014省考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为了使广大考生对福建省考行测考试的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准确的把握命题趋势,中公教育专家特将行测考试真题分模块进行剖析以及对2014年的命题趋势做一预测,希望对备考的考生予以帮助,具体情况如下:
一、言语理解之——逻辑填空
福建省省考中,逻辑填空的出题方式越加灵活。不仅常考考生对语境的分析能力,更加要求考生有较丰富的词汇储备量。
做逻辑填空题目,重在对前后语境分析的透彻,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对词汇的把握是基础,不懂词汇,就意味着比他人少许多的优势。因此,词汇始终是我们授课的强调重点。
纵观历年真题,福建省省考的逻辑填空方面题目,越来越依照着国考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着重考察词语含义侧重、语意的轻重、固定搭配、解释关系语境,以及相对关系语境。对于近年来的试题分析,我们认为,2014年省考试题应该大致在此范畴之内未有变动,并且开始侧重对语境的考察,因此语境的理解也就成为了重点。此外,选项中的实词和成语愈加频繁地整合在一个题目中出现,这是一个新的趋势。真题如下:
1、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会说话的人,纵然——,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一字千金,也能绕梁三日。成功人士大多是成功的说话者,毫不夸张地说,其成功至少有一般是用舌头——的。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的最恰当一项是:
A.能言善辩 讷口少言 实现
B.绘声绘色 不露声色 完成
C.口若悬河 片言只语 获取
D.侃侃而谈 缄口不言 获取
解析:段义告诉我们的是说话的问题,有些人说话说得好,不论花多花少,对方都爱听。因此我们明确了这题是选择与说话有关的选项;再看关键词(划横线处),就可以相对应地选出C选项。D选项中的“侃侃而谈”指的是说话时的神态、神情。
2、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已有150多座,然而这些博物馆却很寂寞,终年——,有的连自己学校的师生都不知晓,有的由于没有展出条件,众多的宝贝常年灰尘满面,利用率很低。至于说到免费开放和惠及民众,更是很——的话题。
A.门庭冷落 生僻
B.人迹罕至 超前
C.门可罗雀 遥远
D.无人问津 突兀
解析:有的连自己学校的师生都不知晓说明了到博物馆的人极为少数,本空填门可罗雀最合适,A项门庭冷落指的是原本门庭若市,而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踏入;B项人迹罕至是指地方偏僻;D项无人问津太过绝对。
3、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美人之美”,善于发现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需要以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各美其美”,坚守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不——、盲目崇外。
A目空一切 自暴自弃 B妄自尊大 妄自菲薄
C唯我独尊 自惭形秽 D自高自大 自轻自贱
解析:选B.分号表示前后相反;顿号表示了前后的并列关系。
4、很多人认为动力是一块馅饼,会从天而降,幸运地砸在自己头上,他们意识到自己缺少动力,却还在——,期望动力哪天能无缘由地突然撞到自己身上。
A.望眼欲穿 B.翘首以盼 C.浮想联翩 D.守株待兔
解析:“幸运”、“却”、“无缘由地突然撞到”,由此得出答案D.
5、有时,疼痛能使人变得敏锐、清醒,唤起人道情怀,恢复本性良知。不疼者不知疼者之疼,而疼者因己之疼而 ,易于体验并感知他人的苦楚,生出同情心,或许还会上升到对人类、对存在的 之心
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由己及人 悲悯 B 设身处地 崇敬
C 感同身受 珍惜 D 将心比心 敬畏
解析:选D.由程度的浅到深,同情心上升至敬畏。
二、言语理解之——片段阅读
统观近几年的省考试卷,片段阅读模块的题量以及难度都趋于稳定,除了2012春季省考,近几年片段阅读每次考20道题,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今年省考也会考20题。题目中的题干设置均是一段文章片段,而题目的问法是有所区别,这就决定了答题的方向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就算题干是一样的,问法不同,答案不同。我们目前根据题干的问法分为主观性和细节型。这里的“主观”指的是出题者的主观,而不是答题者的主观,常见的问法是“作者的意在强调什么?”“对文段最准确的概括是什么?”“这段文段主要说明了什么?”,这一类的题型需要我们通读文段,分析关键词句,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如:
例1.隋唐时期的三彩陶器,标志着彩釉陶器的横空出世,同时也开启了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襟怀宽广的大唐盛世,借鉴了中亚、南亚诸国的金银器造型及工艺,丰富了中国壶具的型制与装饰语言。长沙窑的盘口壶、广口壶,还有更具代表性的执壶等名声显赫的中国陶瓷,则通过陆上、海上两条途径实现了向西辐射至阿拉伯与欧洲、非洲,向东延伸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的商品与文化输出,并深刻影响了这些国家民众的生活方式。(2012年福建省考)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
A唐代文化艺术交流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
B陶器发展的历程闪现着文化交流的光辉
C唐代陶器吸收国外工艺并向全世界输出
D陶制壶具的输出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方式
解析B.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句强调隋唐时期的陶器开启了中国陶器与西域的交流,后文具体阐述隋唐陶器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国外工艺并向全世界输出。A项没有体现主体“陶器”。C项未体现出“陶器”之外的另一核心要素“文化交流”。D项没有体现“吸收”。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例2.审慎原则并不是尊重科学,而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科研成果的取得及其社会认可,往往代表着巨大的经验利益甚或科学家的终身成就,这就很难保证科学家不会放松科学原则要求而违规;科研成果的社会化往往与企业利益相连,企业逐利时难免会刻意隐瞒危害;由于科研的未知性因素和危险的发现难度及时间跨度过大,即使科学家和企业都秉承道德原则,也很难保证能发现科研成果的潜在危害。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对科学成果的应用应当秉承谨慎态度
B. 科研成果应用的潜在危险无法被预测
C. 科学附带的经济效益腐化了科学精神
D. 道德原则是科学研究首要遵循的原则
解析A.本题属于意图判断题。文段脉络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全文重点,即:审慎原则是对科学应用的务实态度。第二句利用分号引导了三个分句,具体阐明了科研成果在应用过程中的弊端,言外之意是呼吁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应当谨慎。B、C、D三个选项是均对分论点进行阐述,排除。因此,本题答案选择A选项。
相对于主观型题目,细节型的题目考的比较少,20道题只占3题左右,但分析原先的真题我们发现其每年必考,所以还需要广大的考生留心复习。这类题目需要考生仔细对比选项和题干之间的差异,典型的问法是“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例1.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发现有些人对于某些药物的反应和其他病人不同。例如,某种麻醉用肌肉松弛剂会导致特定的人无法呼吸。后来,科学家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类人拥有特定的基因。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研究人们之间的遗传差异是否可以促进医学发展出更高级的治疗手段,也就是说,根据个人的基因进行“量体裁药”?科学家已经辨认出了一批与药物相互作用的基因,但是要真正实现,恐怕为时尚早。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学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医学 B医学用药不当会导致人体遗传基因变异
C人体的基因差异可能会体现在药物反应上 D基因与药物能够相互作用的假设还无法证明
解析C.本题属于细节理解题。根据“但是要真正实现,恐怕为时尚早”一句可知,基因学的研究成果还未广泛应用于医学实践,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不是用药不当导致基因变异,而是基因的差异使得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根据“科学家发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类人拥有特定的基因”一句可知C项正确。D项原文没有体现,为无中生有项。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虽说主观型和细节型题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解题思路有所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