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双高协同 创新赋能”教育交流活动在广州大学举行,吸引广东140余所高中校长、老师参会。会议聚焦高校与高中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围绕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旨在构建大中衔接教育生态,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探索实践路径。本次活动由广州市招生考试办公室指导,广州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在线承办。
活动于上午9时准时拉开帷幕,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率先致辞。他对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了广州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期望通过此次交流活动,碰撞出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火花,为学校乃至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紧接着,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周旭发表讲话,他从教育宏观政策层面出发,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与方向进行了精准剖析,为后续的交流探讨奠定了坚实的政策理论基础。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教育考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带来了题为“教育强国建设与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主题分享。他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学科专业设置需紧跟时代步伐,对接社会需求,通过优化调整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拔尖科技人才是关键。”陈志文表示,拔尖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同时在数量和质量上加强拔尖科技人才培养,以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原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巡视员范韶彬以“新高考 新挑战 新机遇”为主题进行发言。他结合多年在教育考试领域的工作经验,详细阐述了新高考模式下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新高考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随后,广州大学二级教授、教务处处长聂衍刚以“选择广大 未来无限”为主题,介绍了广州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优势、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与亮点,他重点介绍了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包括打造一流学科专业方阵、加强人工智能等紧缺专业建设、优化理工类专业布局等特色发展路径。聂教授表示,广州大学通过构建"学科-专业-平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发展通道,助力学子实现人生理想。学校将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广阔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
广州市第六中学校长温晖以“引领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挑战与协同育人新机遇”为主题,强调中学与高校需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她援引“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坚守报国初心的故事,指出教育应传承家国情怀;同时以国产AI品牌DeepSeek和“哪吒”般的创新精神为例,呼吁培养兼具扎实根基与突破性思维的人才。温晖表示,面对教育强国目标,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需双向衔接,守常达新,既恪守育人本分,又主动拥抱变革,为新时代造就更多领军者。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卫国以“大中衔接、双高融合,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人才”为主题,分享了与广州大学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他强调,通过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如实验室、导师团队和科研项目,高中阶段即可开展深度学习与创新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欧卫国指出,“双高融合”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培养了其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造就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范式,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活动最后,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作结束致辞。他对此次交流活动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并表示广州大学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际合作交流,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交流,并参观了广州大学红色长廊、校史馆以及图书馆一楼展览馆,在参观过程中继续交流探讨,深化合作意向,为本次交流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此次活动不仅为教育界搭建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更为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辑: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