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实战加持!解锁深大“数智+土木”的N种可能

“一入土木深似海,毕业只能去工地?”当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仍停留在泥泞工地、泛黄图纸和重复劳作时,土木行业早已按下“智能化”“数字化”的加速键——“新基建”浪潮下地下空间、海洋强国、太空基建都是现代土木工程建设的方向和征途。
聚焦国家“低碳发展”“智能建造”重大战略、立足大湾区建设需求,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破浪前行,科研团队突破传统边界,“智”造未来。院士大师零距离授课,激发学习兴趣,校企联动将课堂搬进重大工程现场......《中国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预测:2035年智慧建造相关人才缺口将超1000万。广阔舞台上,深大土木人大有可为。

01在深大,和院士团队一起“土”破传统边界
科技与文明的碰撞中,土木行业正铺就一条通向星辰大海的革新之路,而这条路上从不缺乏深大人孜孜求索的身影。
深圳,有海水、有地热,如何才能将这些转变为能源?这是来到深大后谢和平院士一直思索的内容。基于此,他将目光转向海水制氢新领域,带领团队成功破解海水直接制氢领域近半世纪的难题,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联合东方电气集团在2023年打造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示范,验证了在真实海洋环境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与谢和平院士“向大海要能源”不同的是,陈湘生院士致力于“向地下要空间”,并在深大组建了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团队领衔研发世界最大断面组合式矩形顶管机,进而创建了“地铁地下车站双洞密贴顶管建造成套技术”,让深大站在这一领域的世界最前沿。
2023年,陈湘生院士在香港建立首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2025年3月,陈湘生院士当选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将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32名国家级人才的领衔下,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师们的研究方向正越来越广,从岩土、隧道、地下到道路、海洋、桥梁、感知与人工智能等百花齐放。
川藏铁路、探月工程前海自贸区、横琴自贸区深中通道、盐田国际、深圳机场深圳地铁、深圳北站、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滇中引水工程等多项重大工程中都凝聚着深大土木人的智慧和力量。

深大土木工程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从2020年的前20%提升至目前的前7%,位列全国第10名,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40位,助力深圳大学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千分之一。
02从“基”础到“极”致,学院人才培养的进阶密码是?
“当看到那些让人震撼的国家重大工程,很多同学会突然意识到原来之前学的力学等专业知识可以有这么大的能量、做出这么大的贡献。”邱桐,本硕博均毕业于深大,也是陈湘生院士在校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

读博期间他参与了陈湘生院士领衔的“繁华城区地铁暗挖车站关键技术”,项目研究技术成果的实践让地铁车站地下建、行人汽车地上跑,让不开挖不封路成为可能。如今,邱桐已成为学院众多优秀青年教师中的一员,所在研究团队正致力于将传统土木工程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陈湘生院士指导学生)
邱桐的故事是陈湘生院长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培养新土木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而这样的理念也已深植于学院育人的土壤中。
AI赋能,教育模式持续创新
当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数智化”浪潮,正推动土木工程迈向第四次飞跃。融合深大土木、信息、计软、机电等优势学科,学院传统土木工程正向数智土木工程转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均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增智能建造、智慧交通两个本科专业,建有“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特色微专业开设智慧地下工程、土木智能检测与监测等课程。

与前沿技术结合,学院还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发了“土木工程情景化教学平台”,使得传统书本上的公式推演、抽象原理“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缩短教学时间。

复合培养,创造土木+新可能:两个“院士班”高考招生
2024年,学院新增两个“院士班”高考(大类)首次招生,通过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土木工程(国际工程创新班)由陈湘生院士担任班主任,中英文双语授课,国内外规范系统对比学习,让学生与国际行业前沿接轨,预期海内外深造及港澳地区就业比例超80%。

土木工程(数学力学创新班)由谢和平院士担任班主,任案例式、项目式教学强化数学和力学应用训练能力,本科生和博士生一一结对毕业生深造率力争达到70%。

产学研零距离,课堂搬进施工一线
学院与顺丰、腾讯、中建科工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供了丰富的企业资源和平台。学子前往香港北部都会区、深中通道、深江铁路、川藏铁路等施工现场,在工程实践中找到就业方向。企业单位的管理专家、技术专家还会进校授课,“双导师”制度下学子们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努力成长为“大土木+”智慧复合型人才。

03从荔园到世界,深大土木人的N种可能
建院以来,深大土木学院培养了众多行业知名人才依托丰富校友资源。2024年9月学院首次聘任21位优秀校友,担任2024级本科生生涯导师,93%的学生给组织活动以高度评价。


接过梦想的接力棒,一位位学子在各自的赛道上,奋力奔跑、续写学院育人新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深大土木学院本科生就业率约87%,近几年升学深造率约40%。

2022级土木工程吴耀汶,本科期间直接进实验室现场,协助导师进行科研工作,逐步确立自己的科研兴趣,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科研论文。

大学四年里,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沈恩琪积极参加“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大赛、全国大学生房地产策划大赛等多项比赛,均取得全国一等奖。通过竞赛,她熟练掌握了建模类型、画图类型、项目管理类型等多种专业软件,为求学之路打下坚实根基。

利用学院现有国际交流项目,土木工程专业胡子康、倪鹏等6位同学,工程管理专业李梓亮、管艺璇等4位同学,202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完成大四年级学业,并成功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更广阔的全球视野。

(交流分享会)
从深大实验室到全球顶尖学府、从竞赛场到学术之路,深大土木人用硬核实力证明:土木不止于工程,更通向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
千百年来,从桥梁横跨、飞鸿两岸到地下隧道、阡陌纵横,土木工程的触角延伸至国计民生的每个维度。智能时代下,这一领域正以“常阳”之姿在时代巨浪中“破茧新生”。
当传统技艺与数字思维交融,既要有夯实大地的匠心,更需驾驭代码的前瞻视野。
选择深大土木,一起以科技为笔在深地与深海、天空与大地书写人类文明的史诗。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5年本科招生咨询群

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群聊,了解更多学院详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