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赴太平镇
7月3日上午,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号角吹响。在指导老师胡林琦的带领下,岭南师范学院青村时光突击队12人乘坐4辆车,一路向南来到了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他们怀揣着对基层社会工作的热忱与好奇,踏上了这片土地。服务站院内绿树成荫,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陈站长携团队早已等候多时,以热情的态度迎接这群青年学子。陈站长带领他们参观站点功能室,详细介绍各个功能室的用途,让队员们对服务站有了初步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实践之旅拉开了序幕。队员们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期待,他们知道接下来的六天将在这里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调研。
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仔细观察着服务站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看到了整齐摆放的资料,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工作氛围。有的队员还与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简单的交流,了解到了一些日常工作的情况。大家都意识到,农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并不轻松,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而这次调研,正是他们深入了解基层社会工作的一个好机会。队员们纷纷表示,会珍惜这次实践的机会,努力完成调研任务,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精准规划行程
在服务站会议室中,陈站长结合太平镇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网络,为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实践安排。团队将兵分多路,深入太平镇6个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包括调浪村、岭头村等典型村落。这6个村落各有特点,能够全面反映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他们将与12名青年社会工作者以及6名社会工作行政者展开深度对话,了解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发展情况。每日安排涵盖站点观摩、案例研讨、入户随访和复盘总结四大环节,这样的安排能够确保调研扎根田野,服务实战。队员们认真聆听着陈站长的介绍,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重要信息。
陈站长特别指出,他们安排了与“资深社工+新入职青年”的组合访谈。这样的访谈方式既能看到职业成长轨迹,也能捕捉新生代的工作体验。对于学生关心的访谈对象,陈站长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比如明天去调浪村,将与扎根农村3年的青年社工小莫交流。小莫主导的“三味书屋”项目在当地颇受好评,她对“社工+村干部+志愿者”联动机制很有心得。队员们听了之后,对接下来的访谈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能够从这些优秀的社工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专业赋能解惑
部署会上,学生们围绕访谈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他们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访谈、如何收集准确的资料等问题感到困惑。带队教师胡林琦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理论,逐一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她建议采用“标准化工具+叙事访谈”双轨模式,一方面通过自我领导力量表、工作满意度问卷等收集基础数据,这样能够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用“服务中最难忘的瞬间”等开放性问题挖掘深层体验,让社工们能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胡老师还指出,农村社会工作者面对的是人的复杂需求,访谈要像探照灯一样,既要照亮个体故事,也要折射政策落地的成效。
胡老师的指导让团队成员豁然开朗,大家纷纷表示理解了访谈的方法和要点。在胡老师的指导下,团队现场完善了包含20项核心指标的访谈清单。这个访谈清单更加科学、全面,能够更好地满足调研的需求。队员们对接下来的访谈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够顺利完成访谈任务,为调研报告的撰写提供有力的支持。
青春定格初心
会后,师生与社会工作服务站陈站长和青年社会工作者在院内合影留念。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映出斑驳光影,营造出了一种温馨而美好的氛围。大家手持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队旗,脸上洋溢着期待与坚定。陈站长感慨地说,社会工作这份职业,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不仅能为基层治理带来新思路,更能让社会工作者的精神被更多人看见。队员们听了陈站长的话,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们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付出和努力。
来自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三学生庞予乐回应道,他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学习者。他们希望能把社工哥哥姐姐们的故事带回校园,让更多同学了解这份职业的价值。队员们深知,这次调研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更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他们要用心去感受基层社会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将所学所感带回校园,传递给更多的人。大家在合影时,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仿佛在向未来宣告他们的决心。
成果展望可期
此次实践是岭南师范学院深化校地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青村时光突击队将依托调研成果形成《农村青年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将全面分析农村青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他们还将策划社会工作者故事系列短视频,通过真实案例展现基层社会工作者的坚守与创新。这些短视频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基层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提高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队员们对未来的成果充满了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天的调研或许短暂,但他们与社会工作服务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队员们知道,这次调研只是一个起点,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期待未来能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供稿/图片:周家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