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作为国家的根基产业,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国发〔2012〕4号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求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在此背景下,培养既懂农业又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关键,但是实践中发现:涉农高校的IT类学生知农爱农意识薄弱,涉农知识不足,强农兴农能力不够等问题突出。基于此,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基于工程教育创新理念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省级教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专项等项目,为培养具备深厚爱农意识(Ethos)、扎实专业知识(Expertise)、实干强农能力(Empowerment)的“3E”人才,基于“三轨并进铸意识-三层递进增知识-三轴聚力强能力”育人理念,开展了涉农高校IT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经8载研究,5年实践,创新形成“三轨并进、三阶递进、三轴聚力”涉农高校IT类“3E”人才培养模式。
该涉农高校IT类“3E”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如下三个维度开展研究并实施,取得了较好人才培养效果,具体如下:
(1)构建全课程育人、课内外衔接、全师资合力的一体化“三轨并进”方案,解决知农爱农意识薄弱问题;
(2)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农工多学科交叉、数智赋能阶梯式等“三阶递进”建设,解决涉农知识不足问题;
(3)开展平台筑基、三师引领、产教融通等“三轴聚力”协同化发展,解决强农兴农能力不强问题。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涉农意识增强,能力显著提升,涉农项目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767项,获得IT赋能农业类的国家级、省级大创或攀登计划科技等各类项目62项,每年组织150支“仲有梦”实践小分队,深入21个地市开展乡村振兴和支教活动,学院“仲有梦”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优秀团队”铜奖、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重点团队”,学生成果在农民日报、南方plus+等媒体报道。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有IT类专业依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开展建设;建成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机器学习、计算机网络等15门课程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省一流课程,其中机器学习被推荐参评第三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成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5年,学生平均就业率超90%,稳居农业类高校前列,到涉农单位及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上涨,目前已增长至40%,历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该成果模式已被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借鉴或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来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编辑: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