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以实践为笔,书青春答卷,南科学子的暑期“进阶笔记”
2025-08-25 14:44:00
中国教育在线
  这个夏天,南方科技大学570余名学子的足迹遍布全国12省27市。他们组建起党史学习教育团、理论普及宣讲团、乡村振兴促进团、发展成就观察团、绿美广东建设团等多支实践队伍,走进红色教育基地、乡村、社区、企业、园区等基层一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青春在实践中绽放出别样光彩。
  近40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课堂所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将校园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到乡村,在广阔的乡村天地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还有近十位同学走出国门,踏上“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开启海外社会实践,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全球胜任力,书写青春的责任与担当。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组织引领南科青年投身乡村和基层开展社会实践,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2024年12月,学校党委印发《南方科技大学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的工作方案》,今年暑期,校团委指导各书院、学院组织开展南方科技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出征仪式
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南方科技大学·濠江区工作站
  目前,南科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系统化育人为核心,构建了“行前精心筹备筑基、出征动员仪式铸魂、实践过程精准领航、归来分享成长聚力”的完整育人体系。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套“理论-实践-反思-升华”育人闭环的生动实践,彰显了高校以实践育人为抓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科技赋能乡村,青春助力振兴
  以科技为翼,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这个夏天,南科学子带着创新成果走进乡野,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用青春智慧架起科技与乡村的桥梁,用心中的热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5年6月24日,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南方科技大学·濠江区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深圳南山——汕头濠江“百千万工程”产业协同发展创新中心举行,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南科大创新创业项目、“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人工智能+”竞赛项目奔赴濠江,围绕当地产业特色与基层实际需求,开展产学研融合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动能。“云境智渔”实践团、“万物智检”实践团、“足影科技”实践团、“乡里乡亲信息广场”实践团前往濠江区农业局、汕头市冠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濠江区中医医院调研参观,实地了解当地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
  智能渔业管理系统机器人、多模式智能纳米生物传感器、基于RGB相机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智能诊断设备、数字化服务平台……南科青年瞄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应用,为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精准赋能,并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人工智能+”竞赛中喜获佳绩。
  树德书院“徽韵新农·五心共筑”实践团前往安徽亳州开展助农直播社会实践项目。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助力亳州农产品推广。队员们深入当地农产品市场,实地调研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开展三场助农直播活动,累计实现销售额4475.46元,销售农产品250件。队员们还特别开展了“一对一”村民直播培训,成功帮助6位村民掌握独立直播运营技能,获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认可。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绿美广东
  怀揣对自然的敬畏,用行动守护生态之美。南科实践团深入祖国山河,将专业学识化为守护自然的力量,在实地调研中探寻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路径,为绿美广东建设添砖加瓦。
  树仁书院“绿足迹自然保育社”实践团结合时下热门的“观鸟”活动,考察区域生态资源,并针对“红树林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开展调研活动。通过数天在不同地点观察,队员们记录了红树的种类以及鸟类在红树林公园中的分布。队员们将观察结果绘制为观鸟地图并分享,吸引更多人前来东涌红树林公园观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致新书院“巡河护河”实践团走进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道,开启了一场兼具生态观察与基层调研的实践之旅。队员们先后来到党群活动中心参观学习,和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围坐交流,开展巡河护河行动。通过实地调研街道治理体系与沙河涌生态保护,实践团为当地基层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言献策,持续推动专业知识转化为惠民实效。
  工学院“绿水青山”实践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滨海地区的实践”为主题,围绕“蓝碳,绿能与生态文明”开展专业认识实践。首周,团队走访深圳市环境监测站、南山能源生态园、华侨城湿地公园及华星光电,探寻深圳蓝绿生态网络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融合路径。第二周,团队深入漳江口红树林基地了解独特生态,于九龙江水动力研究基地考察河道生态廊道,在北溪水闸调度中心见识智能化水资源配置平台,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领悟。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触摸历史温度,传承信仰力量。这个暑假,南科学子循着红色脉络踏上革命热土,用脚步丈量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流淌,让跨越时空的信仰力量在实践中生生不息。
  研究生团工委“红色沂蒙·青春领航”山东临沂实践团17名本硕博学子深入沂蒙革命老区。团队先后走进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史料与沉浸式学习,深刻体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实践期间,学子们同步开展产业调研,探访当地制药集团和科技企业,聚焦新能源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探索老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树仁书院青马班实践团前往浙江杭州、安吉余村、绍兴等地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足迹。适逢“两山理论”20周年,树仁师生通过调研学习“八八战略”“两山理论”“枫桥经验”“樟树下议事”等重要思想,将理论与国家战略结合,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认知。
  致诚书院“剧绘红色征程”实践团以“深圳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双区驱动+深圳精神”为主线,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查的方式,探寻深圳40余年发展历程。实践团将话剧艺术与实地调研深度结合,以话剧人物为精神纽带,走进历史发生的真实场景,体验深圳红色脉络,深入了解东江纵队的革命历史,构建“戏剧叙事—实地探访—情感共鸣”的三维思政教育体系,将深圳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教材”。
  致新书院“井冈情·中国梦”实践团前往井冈山地区,参加团中央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围绕“坚定理想信念、锻炼实践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通过“理论武装+党史学习+红色研修+实地调察+课题研究”等多种模式系统性开展实践学习。南科青年在课题研究中围绕实地调研与产业优化,探寻将革命年代的“红米饭”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种子”的可行道路,为革命老区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树礼书院“重走长征路”实践团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前往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师生们追寻先辈足迹,实地踏访革命遗迹,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徒步四十余公里,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振兴及革命老区发展主题调研。队员们成功克服了高原反应和体能挑战,成功穿越了海拔3200米的压浪尼巴山垭口。在行走中,师生们深刻感悟长征精神,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脉。
发挥专业优势,明确未来方向
  依托专业所长,在实践中探寻成长航向。南科学子走进企业园区、科研机构等创新现场,将课堂知识与行业前沿对接,在多元领域感受技术脉动,在实地探访中明晰目标,找准自身专业能力的进阶方向,让专业素养在实践历练中不断提升。
  研究生团工委、就业创业中心“科工逐梦·科技启航”长三角实践团走进上海、浙江新昌等地,探访多家行业领军企业与特色小镇。从智能制造到航空航天,从技术参观到深度座谈,实践团在政企校联动中捕捉突破方向,为校企合作搭建新桥梁。通过“参观+座谈+互动”的形式,学子们不仅直观感受了行业前沿技术,更与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

  理学院“观天识云·科技预险”实践团前往福州市参加“好年华,聚福州”主题活动。队员们在当地气象局系统学习核心气象观测技术,通过座谈交流实地了解了从气象预报到灾害预警的全链条工作流程;调研百年乌山气象站和罗源县气象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解读气象数据,深入学习了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完整气象卫星系统的工作原理;参观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气象科普基地和福清市气象科普馆,领略气象科普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真本领”。
  生命科学学院“红土新程·五载知行”江西实践团奔赴江西赣州、井冈山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探索生命科创前沿、参访医药高新企业。先后前往7家政企单位参观学习,并在赣州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举行“南方科技大学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参观小井红军烈士墓、黄洋界保卫战旧址、龙江书院、大井毛泽东和朱德旧居等10处革命圣地,完成4场国情党史现场教学。在革命沃土上感悟红色精神,砥砺科创报国新程。
  生命科学学院“寻找生命的逻辑”实践团前往华大时空中心深入了解其前沿科技与“生命数字化”理念。华大时空中心基因库助力多项重大科研突破,超算中心提升研究效率,自动化测序设备推动基因技术普及应用。此次调研实践让南科青年深刻感受“中国智造”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强大实力。
提供公共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以服务为纽带,用青春践行担当。南科青年走向社会,用真诚付出温暖人心,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让青春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彰显。
  致诚书院“粤港澳无障行”实践团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为契机,赴深圳、广州、香港、澳门残特奥会举办场馆进行现场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拍照记录、与场馆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收集场馆在无障碍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无障碍场馆的建设成果以及无障碍环境的积极变化传递给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助力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氛围营造以及赛会志愿服务工作。
  致仁书院“医护子女暑假托班”实践团前往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陪伴超过500人次的医护人员子女。通过课堂教学、手工活动、课间游戏等多种形式的互动,实践队员不仅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开展急救科普,还组织了手工制作、烘焙等富有创意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为医护人员的子女提供一个温馨而有意义的假期。
  致仁书院“深圳科学技术馆志愿服务”实践团前往深圳科学技术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助馆内人员完成可互动展位的操作、教学以及秩序维护。队员们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习到了一些新兴科技的相关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在面对不同人群时的沟通技巧。
  医学院“全科服务进濠江,青春护航健康路”实践团联合龙华区人民医院前往汕头市濠江区开展义诊实践活动,涵盖健康筛查、药箱入户、义诊服务、科普宣教、红色教育、绿美广东六大板块,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实践团为多户老年人完成药箱入户服务,义诊现场共服务82人,儿童健康筛查覆盖235人,助力缓解濠江区达濠街道留守老人慢性病、儿童健康筛查率低及环卫工人健康意识薄弱等问题,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开展支教助学,点亮教育之光
  携知识与爱心,为成长之路点亮明灯。南科实践团奔赴各地学校、康复中心,开设特色课程,开展趣味教学,普及实用知识,在支教助学中传递知识与希望,让教育的光芒照亮孩子们的梦想。
  校团委“明航”实践团赴汕头市濠江区青篮小学,以特色课程启智润心,借非遗调研深扎乡土,于濠江之畔传递求知薪火。通过“非遗+科技”的融合课程,教育孩子们扎根于脚下土地的文化自信,同时培养仰望未来星空的科学梦想。此外,实践团还前往湖南衡阳树枫村,连续7个寒暑假为当地“缺三亲”的孩子们提供多样化、趣味化的教育课程,在陪伴中为乡村留守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快乐和希望。
  树仁书院“心连心”实践团连续4年在河源地区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实践队员前往河源市龙川县佗城中学,通过设计科学、艺术、文化、体育等多元化课程,创新开展志趣课堂支教活动。实践期间,团队成员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教育情况,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调研报告,为促进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树德书院“拾光秦岭·逐梦青春”弘毅实践团前往陕西省商洛市镇安中学开展支教活动。本次支教活动不仅为镇安中学的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经验分享,也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和社会实践平台。
  树德书院“丹灶童行”实践团在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公益义教,服务超100名青少年,累计时长达40小时。课程涵盖科技、人文、环保等领域,结合“3D成像原理”、垃圾分类、非遗文化等内容,以“理论+实践”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此外,队员们还参与当地基孔肯雅热、登革热防控宣传,入户清理积水,服务深入社区。
  树德书院“星语守护计划”实践团针对广东省惠州市某康复中心发育迟缓及自闭症儿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团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培训、家长老师面对面访谈、每日学习分享机制及应急救护培训拓展等,不仅为特殊儿童的成长带来了积极改变,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带来温暖,也让志愿者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蜕变。
  致新书院急救科普实践团前往梅县松源镇小学,为当地孩子们带来溺水风险识别、自救技巧、呼救流程、心肺复苏(CPR)演示。由持证救护员现场模拟救援4场,确保知识传递规范化;自制“溺水救援五步口诀”,降低孩子们理解门槛;设置防溺水知识闯关环节,交互式学习提升参与度,急救科普知识普及成效显著。
开展社区实践,助力基层治理
  扎根社区土壤,用青春活力激活基层建设。南科学子在社区一线开设特色课堂,打造公益课程,开展文化教学,用创新举措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让社区生活更添温度。
  致新书院“福光社区”实践团联合深圳市福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暑期服务,覆盖社区青少年150余人次。通过“AI Prompt驱动+多元手工点亮童心+探秘自然与健康”亮点课程,结合互动与实践,提升学生参与感,助力思维拓展与兴趣培养,不仅丰富了青少年暑期生活,更促进了社区教育与高校资源的深度融合。
  致新书院“耘梦桑梓公益课堂”实践团前往佛山市顺德区古鉴村党群活动中心,精准聚焦职工群众、新就业群体及异地务工家庭的“假期看护难”痛点,精心打造多元化公益课程体系,确保孩子们度过“安全有保障、健康有呵护、能力有提升”的假期。
  树礼书院社区实践团前往深圳市南山区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享与教学,丰富社区儿童的课余生活,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实践能力。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为社区文化教育注入了创新活力,获得了家长与社区的一致好评。
建设美丽乡村,推动文化保育
  立足乡村沃土,用行动守护文化根基。南科学子深入村落,用智慧梳理文化记忆,用创意焕发乡村生机,让红色文化传承不息,让传统文脉源远流长,助力美丽乡村绽放新颜。
  树仁书院“三印村红色文旅”实践团深入龙川县佗城镇三印村,围绕黄克烈士红色事迹与当地红色旧址活化利用,查阅历史资料、收集遗址信息。团队搭建三印村红色资源数据库,形成黄克生平研究资料包1套,策划2条研学路线,包含互动讲解、情景教学等6项体验环节,提升三印村红色文化传播影响力,为红色教育和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
  树德书院“潮创文脉·遗韵织新”弘毅实践团以汕头市多个村落为例,观察调研潮汕古建筑的保护情况,了解古村落和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策略。实践团队记录了大量面临更迭的古建筑的第一手资料,为菊池村的特色古建筑以及红色文化进行了文旅直播,反响热烈。此外,实践团还根据调研所得在当地进行了支教活动,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致新书院追光实践团聚焦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通过徒步路线设计助力当地文化宣传与经济发展。队员们深入调研马滘街道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设计出具有特色与吸引力的徒步路线,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力量。
  致新书院“墙绘艺术美古村”实践团用艺术装扮古村,凭创意点亮凤岗。实践团奔赴汕头市凤岗古村,进行为期7天的墙绘创作服务。队员们深入挖掘古村丰富的闽南特色元素,将其精心融入设计理念,最终以艺术之笔绘制出特色墙绘,得到了当地居民的高度评价与认可。
开展海外实践,促进文化交流
  跨越山海阻隔,以青春之力搭建国际之桥。南科青年走出国门,用交流促进理解,用合作增进情谊,让科技与文化成为沟通的纽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
  暑期期间,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举办“青骄行动”·国际志愿者在行动2025中国-马来西亚科技文化公益行。在校团委推荐下,2名南科青年前往马来西亚开展海外实践,走上吉隆坡南开华小的科教讲台,探访霹雳州原住民学校甘榜森达国民小学的校园,对话吉隆坡中华独立华文中学的本地学子——促进中马民心相通,接续传统友谊,助力两国教育水平协同发展。
  致新书院“狮小新狮城行”实践团前往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学院,参与为期24天的暑期项目。实践团体验了世界顶尖学府的教学模式,共同探索了深度学习、机器人技术等前沿课题,在协作中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融合。南科青年在此次实践中不仅学习到宝贵的知识,更凝聚了团队精神,收获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
实践归来话成长
  为深入挖掘社会实践先进典型,凝练有效经验和创新做法,每年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将开展南方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结项评选暨“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分享会。
姜虹书记出席2024年“实践归来话成长”主题分享会
  2025年8月14日晚,校长薛其坤与研究生团工委“红色沂蒙·青春领航”山东临沂实践团座谈交流,勉励青年学子将沂蒙精神内化于心,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勇担使命。
薛其坤校长与实践团座谈交流
  知明则行笃,行笃则知愈明。南科学子纷纷表示,通过实践,收获颇丰。
  校团委“明航”实践团队员刘艺琳表示,“‘百千万工程’的号角响彻岭南大地,为我们青年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作为南科学子,‘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时刻鞭策我们,实验室里的数据代码当为乡土赋能,精密仪器丈量的刻度应与民生冷暖同频,我们将以南科青年的智慧与创新,通过社会实践,为濠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的动能。”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人工智能+”竞赛项目“云境智渔”实践团队员刘夕媛表示,“我们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行业的巨大潜力,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依托AIoT技术与大语言模型,研发智能渔业管理系统机器人及配套APP,希望借助AI技术优势,助力县镇村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贡献青春力量。”
  2025中国-马来西亚科技文化公益行国际志愿者强嘉莉表示,“海外社会实践教会我的,远比我想象的要多。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桌上的光带慢慢变淡。但我知道,在马来西亚霹雳州的某个角落,森达小学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仍在反射着阳光。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或许就是公益最动人的意义。”
  南科大社会实践活动曾受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大学生在线、《南方都市报》、青春深圳、《深圳特区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与积极的社会反响。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科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用真情讲好中国故事
将实践调研走深走实
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
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严厚东
图片:各书院、学院实践团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南方科技大学 2025-07-24 15:39
南方科技大学 2025-07-21 14:02
南方科技大学 2025-06-11 15:53
南方科技大学 2025-05-21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