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南海北出发,在大学小镇相遇。8月27-28日,北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BNBU)2025级本科新生陆续到校报到。
今年,北师港浸大汇聚了来自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地区的2400余名本科新生。
接下来,新生将加入北师港浸大导师关顾计划,由教师和高年级学生担任导师和朋辈导师,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建议和支持,陪伴同学们更快适应大学生活。学院老师见面会、学生服务开放日、新生英语强化课程、社团招新、迎新晚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也将陆续开启。
8月28日,学校还举行了2025级新生家长高桌晚宴,校长、教授与200名家长齐聚一堂,就博雅教育理念的实践和学校未来发展进行探讨和互动。
校长陈致教授发表《北师港浸大与博雅教育》的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博雅教育在北师港浸大的实践与创新。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教授在致辞中重点展示了学校扎根中华文化、融汇国际教育的办学成果。
新生故事:与北师港浸大实现双向奔赴
王佳仪(2025级计算机类,毕业于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
王佳仪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学校全额奖学金。在高中举办的一场大学咨询会上,她与北师港浸大“不期而遇”——学校优质的宿舍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吸引了她。经过深入的了解,她和家人一致决定选择这所学校。
王佳仪希望进入计算机类专业学习,她认为“程序是一种严谨的魔法”。她期待在大学“学习先进知识,与时代接轨”,将来在计算机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赖昇宏(2025级统计学,毕业于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赖昇宏对学校统计学专业最深刻的印象,在于其毕业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该专业凭借卓越的培养模式,助力学生走向全球。不少毕业生进入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同时也为学生在各行各业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赖昇宏对统计学充满浓厚兴趣,尤其看重其在经济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他渴望未来能进入学校的博雅智能学院,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并实现前往世界顶尖学府的梦想。他相信,学校的全英文教学环境和严谨的学术训练将为他打下坚实的基础。
孙霏阳(2025级社会学,毕业于武汉市第二中学)
孙霏阳在高一时就被一位就读于北师港浸大的学姐“圈粉”。当时,开朗自信的学姐回到高中母校,在宣讲会上生动介绍了学校的国际化氛围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些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后,孙霏阳将北师港浸大作为第一志愿并成功圆梦。
她对社会学怀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现象,把握发展规律”,在这一领域找到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向翊风(2025级计算机类,毕业于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向翊风在高二时通过校园宣讲活动了解到学校,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学习具有多元文化、国际视野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多方面优势。
向翊风觉得自己性格较为内敛,希望能在大学生活中变得更加开放和活跃。他期待在这里突破自我,既追求技术梦想,也积极拓展人际交往。
刘子渲(2025级新闻传播学类,毕业于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
“北师港浸大是我妈妈在‘百所名校进巴蜀’高考志愿咨询活动中了解到的。它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和地域优势,都与我的需求高度契合,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刘子渲说。
她选择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期望通过在大学的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领导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唐恺翔(2025级计算机类,毕业于广州市第十六中学)
“我的表姐是北师港浸大的毕业生,毕业后前往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读研,如今已入职亚马逊公司。”表姐一直是唐恺翔学习的榜样。
唐恺翔从小就对计算机充满兴趣,经常帮助家人维修电脑、解决各类技术问题。他热衷于探索技术的无限可能,也期待能像表姐那样,在大学打下扎实基础,走向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在超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唐恺翔希望未来能深入钻研前沿技术,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力争成为“创新人才大军中的一分子”,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 邓雅文 陈晓虹 宋可嘉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