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柱。广州新华学院紧扣“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系统性规划为引领,持续完善“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加大资源投入,创新教学模式,在课程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逐步构建起覆盖多学科、凸显实践融合的高水平课程集群,为学校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学校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根本遵循,紧扣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核心导向,制定《广州新华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课程建设原则,以“两性一度”为核心标准,建立校院两级协同推进机制,分层分类推动课程建设,形成“校级筑基、省级提质、国家级引领”的系统化发展路径。
从2013年省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到2018年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拓展形态,再到2020年省级一流课程实现质量跃升,学校课程建设始终锚定社会人才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逐步完成从“基础夯实”到“优质引领”、从“传统教学”到“智慧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规划期间,学校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提质升级,共有22门课程先后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认定数量位居广东省同类高校前列,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省级课程示范集群。
2023年,学校从已获评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择优遴选优质项目,全力组织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同时,紧密结合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评促建”核心导向,同步启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与认定工作,通过“优中选优冲国流、系统培育强校基”的双向发力,为下一轮省级、国家级课程申报储备优质资源。
从线下课堂的深耕细作夯实教学根基,到融入AI技术开发智慧课程创新教学形态,学校课程建设的每一步推进,都始终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凝聚着对高质量教学的坚守与探索。
为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集中呈现与高效衔接,学校同步建设广州新华学院智慧课程展示平台,作为三级课程体系的“成果窗口”与“一站式学习入口”,筑牢高水平课程培育的“制度+平台”双重根基。
在此框架下,学校课程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
校级层面:2024年,学校有125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完成建设,其中49门课程被认定为第一批校级一流课程;同时,依托校级一流专业的资源优势与建设力量,48门课程获得校级一流专业同步支持建设,使得校级层面实际参与建设的课程达173门。这些课程覆盖医、工、商、文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优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省级层面:累计27门课程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数量位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形成不同学科的省级课程示范集群;
国家级层面:2025年8月,教育部公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学校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与药学院《有机化学》两门课程成功入选,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零的突破”,标志着学校课程建设质量跻身省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加大资源投入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学校持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有力支撑三级课程体系与课程展示、学习联动需求:
专项经费保障:累计投入近两千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建设等关键环节。专项经费的精准投入,不仅保障了100余门课程的顺利建设,更助力部分重点课程完成从“校级”到“省级”再到“国家级”的阶梯式升级,为课程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平台协同赋能:智慧课程展示平台与超星学习通形成“展示+教学”协同模式——前者作为“课程名片”,集中呈现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7门省级一流课程和49门校级一流课程,方便师生、同行快速了解课程;后者作为“教学主阵地”,承载课程知识图谱、视频、课件、作业、讨论等教学资源与互动功能,学生通过智慧课程展示平台可直接进入超星学习通完成全流程学习,实现“一眼了解课程、一键进入学习”的便捷体验。
广州新华学院智慧课程展示平台
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实践育人特色
2024年获评的校级一流课程集中体现“三早引领”与“广覆盖、深融合、强实践”的鲜明特色,多门课程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理论+实践”深度融合全方位落地。
虚拟仿真赋能实验教学:《护理学基础》设计“虚拟仿真–模拟实训–临床实习”递进式教学流程,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融合设计虚实结合互动情景,实现了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电机与拖动基础》引入专业电气控制软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复杂实验场景,解决传统实验设备受限、操作风险高的问题。
《护理学基础》课程在虚拟现实实验室进行授课
情境模拟与实训强化应用能力:《国际贸易实务》依托SimTrade平台开展全流程情境模拟教学,《跨境电子商务实务》引入跨境直播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实战业务场景中提升实操能力。
《跨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进行跨境直播校内实训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全流程情境模拟教学
校地合作赋能南澳基础教育:《药理学》将校地合作作为重点,依托学科与课程优势助力南澳县基础教育。提供药理科普与实验指导,整合海岛药用植物资源,联合开发“海岛药用植物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包,构建“劳动技能培养—科学认知启蒙—爱国爱乡教育—人文关怀培育”四维融合体系。
《药理学》课程团队带领学生在南澳实践 推进校地合作
《自动控制原理》作为学校173门建设课程之一,深度践行产教融合育人理念,课程依托与玖龙纸业、粤嵌科技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优势,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项目实训场景,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企业进行真实工程项目实训
此外,校级一流课程广泛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结合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多元方法,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显著提升教学实效。其中,会计学院《财务管理》与药学院《有机化学》两门课程,历经长期打磨迭代,在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模式创新与评价体系优化上形成可复制经验,成功跻身国家级一流课程行列,为学校课程建设树立了标杆。
《财务管理》课程建设稳步进阶:2018年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0年获评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2021年获广东省教学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2024年进一步建成知识图谱与区域案例库,向智慧化、本土化方向深化;2025年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体系:团队精准洞察学生差异化学情,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全过程、学生参与、竞争性”评价机制,用机制落实“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激发和激励学生满足大湾区融合的差异化能力和竞争化优势;既巩固专业知识,又强化实践应用与创新思维,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强能力、高素质”培养目标,为同类课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财务管理》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历经多阶段跃升:2014年成为校级重点课程筑牢基础,2018年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拓展辐射范围,2021年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实现内涵提质。课程构建“五步融合+四段激越”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以学生为中心”为设计核心,通过分层教学、协作探究等环节系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高阶思维,精准契合应用型人才“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需求。截至目前,课程线上浏览量已突破1300万次,选课学校17所,公众学习者覆盖107所高校,形成显著的跨校示范效应。凭借持续迭代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该课程最终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有机化学》课程组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与指导学生竞赛
持续提质增效开启课程建设新篇章
以国家级一流课程“零的突破”为新起点,广州新华学院将进一步优化课程建设机制。一方面,针对参与建设的173门课程,将启动持续建设工作,推动课程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也将有序开展第二批校级一流课程遴选,从多学科领域挖掘优质课程项目,充实校级一流课程储备库。另一方面,聚焦校级一流课程中的潜力项目开展重点培育,通过专题培训、校企交流、跨校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强化教学团队建设。
校将大力推动混合式教学落地见效,引导教师将数字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依托在线教学平台构建“课前预习—课中强化—课后巩固”三阶段教学流程;结合平台数据动态优化课程资源,确保课程建设真正服务于教学提质,让优质教学资源发挥最大育人效能。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抓手,深化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贡献力量。
教务处供稿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徐娟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