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韶关学院与韶关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纵向帮扶韶关市“三所学校”和县中质量提升工作合作协议。一年多来,纵向帮扶工作如同及时春雨,精准滴灌,正深刻改变着粤北基础教育的生态。
面对帮扶学校在师资、课堂、资源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韶关学院没有选择“大水漫灌”,而是首先沉下去开展全面调研诊断。在精准掌握需求的基础上,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帮扶机制。学校着力构建“高校—基础教育学校”协同发展共同体,通过整合专业优势,创新实施“八大举措”,形成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四大特色”,使帮扶工作靶向更准、效能更高。
思政铸魂,智力下沉:“博士天团”+艺术墙绘解锁育人新姿势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纵向帮扶韶关市基础教育的引领性任务。韶关学院通过研讨会、课堂观摩、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携手本地中小学共筑“目标链”、共建“资源库”,积极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粤北思政教育新生态。成果是显著的:在2025年1月公布的广东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成果中,韶关市中小学报送的课例表现惊艳,优秀率高达100%,优秀案例数量位列全省中小学第二。
思政教育的创新远不止于课堂。韶关学院携手当地小学推出“国数课”演课大赛,让数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同频共振;美术专业的学子们用三周时间,在乐昌市长来镇中心小学的墙壁上绘制了2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将“礼・悦教育”的内涵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场景,于无声处浸润学子心田;学校书法教师发起的“翰墨行动”,则在山区小学建起了书法展览室和“书法长廊”,为孩子们架起通往文化根脉的桥梁。
墙绘里的育人智慧
更引人注目的是“博士进驻班级”模式。学校在龙归中学、龙归小学启动“十名博士进一校”工程,20名博士深入班级,以亲身经历开讲《科技强国,点燃乡镇少年科技梦》,将高端的智力资源直接注入班级,点燃了乡镇少年的科学梦想。
博士进驻班级开讲“思政第一课”
强师赋能,课堂革命:赋能专业教师,激活课堂教学
“强校必先强师”。韶关学院将提升帮扶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置于重中之重。学校组织开展了涵盖高中多个学科、数字素养、心理健康、管理能力等主题的教师能力提升专项培训,并派出各二级学院根据需求“送教送培”。效果正在显现,韶关市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在粤东西北地区名列前茅;乳源高级中学一名学生以680分的建校以来最高分被清华大学录取,便是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生动注脚。
同时,学校积极构建高校教师、教研员与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共同体,通过联合教研、集体备课、选派教师挂职等方式,深度参与帮扶学校的教学科研。此外,大批优秀师范生通过实习支教、组建实践队等形式,将青春活力带入乡村课堂。
指导中小学开展“对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也正悄然转变,迈向新的形态。在乳源,韶关学院推动“李玲名校长工作室”落地,探索“量子管理”“戏剧进课堂”;在南雄、翁源、始兴、仁化等地,韶关学院主导“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推动教师探索课堂转型;智能、教育领域的教授博士们则送来了“AI赋能课堂教学”的前沿讲座,激发课堂新活力。
因材施教,温情守护:让每一束光都被看见,让每一棵苗都向阳生长
帮扶既关注“拔尖”,也注重“兜底”。
韶关学院组织学校数学、化学学科竞赛专家为广东北江中学拔尖学生提供专项培训,近期公布的学科奥赛成绩斐然。在体育领域,学校的精准指导,帮助乐昌市城关中学体育生在高考中实现历史性突破,诞生了全省体考术科状元,本科上线人数大幅提升。
指导乐昌城关中学体育训练
对于特殊群体,韶关学院构建了坚实的关爱教育体系。依托心理学专业,在南雄挂牌成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开展危机干预、团辅活动,并针对乡村留守儿童发起“一对一”心灵陪伴服务。学生党员和团学骨干也在武江区等县(市、区)帮扶学校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用陪伴温暖童心。
模式淬炼,示范引领:“韶关模式”获赞,托管帮扶再启新程
在实践基础上,韶关学院联合各方探索出的“高校引领、市县联动、精准赋能”的韶关模式,特别是在实验室安全培训等领域,因成效突出,得到了省教育装备中心的高度评价,并成功在区域内推广。
更具突破性的探索是托管帮扶。学校已与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自今年8月起对韶关市第一中学实施托管帮扶,探索“高校主导、政府保障、学校主体”的协同机制,旨在打造粤北高中教育质量提升的示范样板
“学校将继续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打好纵向帮扶‘组合拳’。”在近期召开的帮扶工作推进会上,韶关学院副校长田广增表示,学校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实的举措,推动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粤北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高校力量。
通讯员:杨国强 邹云 李丽群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