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第三节“文化大革命”
http://teacher.eol.cn 来源: 作者: 2012-11-01 字体:大 中 小
第三节“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一、“五一六通知”引发全国内乱
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思想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当时,林彪、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从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点名批判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写的《海瑞罢官》。这一批判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1966年夏,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这两个文件认为在文化领域和党、政、军各个部门都混进一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所谓“刘少奇、邓小平司令部”进行了错误的斗争。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成为“文革”的实际指挥部,他们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二、“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
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等筹划,以王洪文等为首的上海一批造反派组织,夺去了上海市党、政各级领导权,即所谓“一月革命”。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小组支持上海夺权。接着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从中央各部门到地方各级党政部门,以至军队和各行各业的全面夺权风暴。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激烈的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党政领导机关陷入瘫痪,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
面对这种形势,1967年2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陈毅、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挺身抗争,力图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江青一伙诬之为“二月逆流”,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的罪名,组织对他们的围攻,进一步打击迫害老同志。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