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63到373 一年间我的司考成绩提高了110分

http://sifa.eol.cn  来源:  作者:  2006-06-06    

            2004年和2005年我两次参加司法考试,2004年那次考了263分,2005年那次考了373分,后边这一次虽不能算高分通过,比较前一次进步还是蛮大的。我想我的考试经历对那些所谓“基础差”的考生朋友会有比较大的借鉴意义,特冒昧写出供朋友们参考。

狼狈与轻松

    2004年参加司法考试,我的总体感觉是:狼狈。两天四场的考试,把我搞的晕头转向,如坠雾中,许多试题尤其国际经济法之类根本连题也看不懂。对于前三张卷子,因为都是选择题,只好跟着感觉去选,最后一张主观题的卷子也只好想到多少答多少;由于基础知识的大面积欠缺,许多题目读懂都很困难,所以尽管多数题都在瞎做,但做题的速度却很慢,往往快要到交卷时间了才把题勉强做完。当时九一八的警报声在考场周围充溢着,弄的我心烦意乱,天又下了很大雨,走出考场更显狼狈。
    2005年考试的季节记得是艳阳高照的。第一张卷子轻松完卷,提前半个小时交卷出场,下午第二张卷子,做的马马虎虎,因为上午已进行过一场,下午精力和体力都感到不甚充足,做到一半就有些耐不住了,强挺着做完,技术性地检查一下答题卡有无填涂错误就交卷了,此时离考试结束仍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第二天上午的试卷三,我仍是提前半个小时交卷。下午试卷四,因为要写很多字,直到考试结束才紧张地把题做完。整个这次考试,信心很足,基本上每一场都力争提前交卷出场,在考场外休息半个小时,然后看着同伴们和大队人马在考试时间终了之时一齐走出考场,这个时候尤其感到自己潇洒。至于考试时响起的九一八警报声,已经不影响我的做题了。

消极与积极

    就好像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样,两次截然不同的考试状态分别是两次不一样的备考过程的集中体现。

    虽然在大学读的是法学专业,但是学业一直不顺,成绩总在中等甚至偏下,自感四年的学习竟然到毕业了也不曾真正开窍,倒是课余自修的第二本科中文专业,从参加自学考试的成绩来看一直都很不错,学习的过程也是充满了激情。

    照原来的想法,毕业了是不要从事法律工作的,然而阴差阳错,最终还是成为了“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这就可以想见我起初对司法考试是如何的抵触了。

    2004年,在舆论的影响下,在领导的要求下,我开始准备司法考试,买了一些书,在五月前后读完了一本法律选编,那时效率很低下,平均每日只读十页,后来就这也难以为继,干脆中断了学习备考。七月份,和单位的其他人一起报了名。然而在迫使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我总是手拿两样书:法律的和中文的,开始是读法律,可要不了多久便会废法律而读中文,对于法律的学习是相当消极的。到了离考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单位为参加司法考试的人员放假一月,令全力复习备考。我也随着“放假”,可当我真正捧起法律出版社的那套三大卷教材时,我很快就被压垮了,面对很多原本就没学好对我来说几乎是全新的法律知识,我自知是不可能在一个月里学好的。我很快就返回单位,靠努力工作安慰自己。于是就出现了考试时的狼狈样子。

    2005年元月初,市里面召开本系统司法考试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会上,一些司法考试的成功者讲述了他们刻苦学习终于成功的经历,受到了领导的赞扬,人事部门的负责人还表示尽快为他们办理任职手续,我感到他们真是太光荣了!之后,一位领导还要求系统内所有具备参加司法考试条件的年轻人员必须三年内通过司法考试,并严厉地说:“连司法考试都考不过,还在这个地方干什么?!”一方面是榜样获得的荣誉,一方面是领导的严格要求,这天夜里,我几乎是彻夜难眠。

    第二天,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新一轮复习备考。我告戒自己,尽管离考试还有八个多月看似很长的时间,但是一定要把每天都看作是考试的前一天,对于每天的业余时间都要倍加珍惜,不可荒废,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今年通过。我发现,经历了这次思想上的震撼,我读参考书的时候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看不进去了,我开始平静下来,一点一点把书本啃下去……

学习与方法

    对司法考试开始积极面对以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学习,到底该怎么规划这八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呢?

    记得在经验交流会上,一位经过三次努力终于通过的前辈说,司法考试如果能把教材读3遍就差不多了,另一个人说,司法考试复习备考至少要投入六百个学时以上的时间。我算了一下,从元月初到九月中旬的考试日期,我有八个多月250天左右的时间,如果平均每天学3个小时,那我的学时可达750学时。按照我的阅读速度,每小时读10页教材,这些学时我可以读7500页书,那么对于三卷相加总共2000页左右的教材我可以读将近4遍呢,而且随着对教材熟悉程度的加深,后一遍总要比前一遍速度快些吧,加上每周都有星期天,考前可能再给离岗复习时间,那么可以利用的时间还会大大增加,看来时间是可以绰绰有余的。

    于是我开始按照每天晚上安排3个小时读30页教材的计划进行学习。虽然可能有各种事情的干扰,再加上自身惰性的经常发作,许多时间会牺牲掉,有时完不成当天的学习计划,但是,我仍然强烈的要求自己尽量克服外界的障碍和自身的惰性,某天读的少了,改天就读的多些,争取大体上按照计划一步步的走下去。

    由于很想知道这样学习效果究竟如何,所以读过一部分书之后,我就找来2004年的试题,把其中相应部分做一些,后来我竟痛苦地发现,读过一遍教材之后,整个一套卷子我还是只能得到与去年一样的分数。

    我开始怀疑读教材究竟适不适合我,但是我仍然坚持读下去,因为我想可能读一遍教材不足以使我的水平发生质的提高,我相信知识一定是在增加着的,只是还掌握不牢,应用于做题仍不免出错而已。

    就这样我把教材逐字逐句完整地读了两遍。这当中,每当感到厌倦,我就用做题的办法刺激自己,因为但凡做题总不免要有做错的,这时就打击了我的自满倾向刺激起我不服输的劲头,继续用功读书。

    就这样我用做题来刺激自己的学习欲,同时通过做题的效果不断检讨自己的学习方法。后来我发现,对于承载法理学、法制史等内容的第一卷教材,因为缺少直接的法律条文可依应以阅读教材为重,而对于刑事法、行政法、民商法等涉及教材第二、第三卷的内容还是多读法条为要,所以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就读的渐趋粗疏,而对法条就读的渐趋精细。这样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到七月份,我找来2002年和2003年的司法考试试题自我检测,结果信心大增。

    之后我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通过司法考试的能力,便开始急切盼望司考那一天的到来了。

    在司考到来之前的那些时间,我做得最多的是不断做成套的模拟题。由于嫌第四卷费事儿,我总是只做每套题的前三卷选择题,迅速做完迅速对答案。当发现自己差不多每次都能及格,而且第一卷还差不多都能拿一百多分的时候,我开始自满,不再深入学习“争取扩大战果”了。考前相当一段时间我都是在通过做套题(不做第四卷)做“保持现有水平”的事情,学习不再如从前那样抓紧。

    考试成绩揭晓后,我的第四卷只得七十多分,幸而第一卷一如既往地争气,第二、三卷又没出意外,才使总分达到373。分数线未划定之前,我很害怕自己不能通过,又担心第四卷再划一条线,弄的相当忐忑不安了一阵子。这都是自己在考前止步没能全力以赴的结果。

    另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选择学习环境。我是个自制力比较差的人,在家学习,容易关心家人的动静,还忍不住要看电视,在办公室学习吧,单位一有点什么动静我就容易坐不住。所以,我狠下心,在羞涩的囊中掏出钱来,僻静处租了房子,从严冬到溽暑,每日下班就把自己流放到那里,那里除了床和桌椅,什么都没有,呆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就成了唯一可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虽然成功但并不辉煌的司考经历,我把它写出来,一是想让别人知道我的这段历史,二是想告诉和我底子一样“薄”的朋友,如果你立志考司法考试,那就考吧,只要付出到一定程度就会收获到成功的!

编辑推荐: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卷一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二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三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卷四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试题 答案
更多试题及答案请单击查看>> 司法频道>>
国家司法考试报考指南
司考简介 考试内容 报名条件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程序 授予资格 答案异议 成绩查询 合格分数线
港澳台报名事宜 考试大纲 历年真题 案例分析 经验交流
法理学 宪法 法制史 经济法 刑法 行政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民法 商法 卷四综合 司考问答 复习指导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推荐阅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