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研究生实践团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中原工学院研究生“织梦袁庄乡途实践团”走进对口帮扶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袁庄村,开启聚焦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调研实践。此次调研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衣”路生花·红映袁庄为主题展开,积极探索以促进袁庄村产业兴旺为关键抓手,来推动乡村经济、生态与文化的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助力袁庄村绘就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实践团初入袁庄村,成片碧绿的花生地和绽放紫色小花的丹参、黄芩等中药材地随之映入视野。成员调研中了解到,袁庄村作为方城县的乡村振兴典型村,依靠花生和中药材两大种植产业发展,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袁庄村还建设有特色服装加工厂,近年来村里积极推动服装加工产业升级,建设标准化厂房、引入先进生产设备,招引专业人才、开展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近200个工作岗位,让留守妇女们不出村就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亮丽风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后,实践团深入生产车间与田间地头,系统性地对村服装厂、花生及中草药的生产种植、运营与品牌建设情况进行调研。依托设计和电子信息专业优势,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依山傍水地势特色深度融合,从产品包装升级、品牌视觉重塑、数字营销拓展等三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经实地测试后计划落地应用,为推动袁庄村产业焕新贡献了青春智慧。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实践团在袁庄村的助农实践活动起到了映射作用,引起了附近西张庄村的关注,该村诚挚邀请实践团前往其“阳光玫瑰”种植基地参观交流。实践团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组进行全面了解葡萄种植的生产流程、销售渠道和方式,通过走访葡萄种植户,了解该产业帮扶的难点痛点,在访谈中,团队成员始终保持谦逊、热情的态度,倾听农户们的心声,认真记录他们所述信息。随后,实践团成员冒高温、战酷暑,满怀热忱地顶着近40度高温走进种植棚,调研葡萄种植过程,测量拍摄挂果状态,了解果实特征习性。发挥设计专长,从产品定位、包装、宣传等维度定制VI设计方案,最后成果获种植户和村委一致好评。
“八一”前夕,实践团拜访了袁庄村的参军老人,记忆深刻的是一位96岁的马会甫老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亲历者,枪林弹雨锻出的铮铮铁骨虽已被岁月轻轻磨钝,听力与记忆亦在风霜中渐次斑驳,可只要“跨过鸭绿江”的号角在胸腔再度吹响,老人枯瘦的手掌便即刻化作铿锵的节拍,浑浊的目光里骤然迸出少年般的锋芒。马会甫爷爷始终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他声情并茂地向青年学子们讲述军旅生涯中的难忘经历,那些战火纷飞中的细节如电影画面般在眼前浮现,让在场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在袁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以“扎根农村大地,点亮思想之光”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拉开帷幕。实践团成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循着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脉络,娓娓道来其深刻内涵与落地路径;作为方城县乡村振兴典型村,可以将这五大维度比作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北斗航标,是撬动城乡融合的关键支点,更是抵达共同富裕、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由大道。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把“奖、助、贷、勤、补、免”六维资助体系拆成一张张明白纸,又引用自己的励志求学故事告诉孩子们:“梦想从不会因为家境而迟到”话音落下,掌声如潮,久久回荡。宣讲余音未散,袁庄小学操场上暖意更浓。实践团将满载爱心的文具郑重交到孩子们手中;小小文具,填补的是物资缺口,播下的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火种。当问及小学生们的梦想时,纷纷举手回答“我想当老师、我想当警察、我想当兵……”这些声音在教室内此起彼伏,实践团成员们表示,将以持续行动把“输血”变“造血”,让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未来,用青春汗水浇灌振兴之花。
宣传未有穷期,实践团的脚步始终向前。实践期间团队成员白天蹲守田头,拍摄记录乡村,夜晚走访村民,收集当地故事与本土特色,最终剪辑近5分钟《“衣”路生花・红映袁庄——青春执笔绘乡兴》宣传片,同步设计宣传图册记录此次实践活动。驻村第一书记苏冠军点赞说:“年轻人把传统村落拍成了大片,又把大片变成了可以带走的名片!”
实践团组长徐淑华表示:“宣传未有穷期,我们将持续更新内容,让袁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下一步,团队将建立“云端素材库”,为袁庄村提供可持续的视觉传播服务,助力乡土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此次实践之旅,不仅是对中原大地新貌的深情触摸,更是对新时代青年专业报国的立体诠释。短短数日,实践团把课堂搬到花生田垄、中药畦畔、服装车间与葡萄棚下:以设计之笔升级包装,让花生、丹参、阳光玫瑰披上“潮”外衣;以影像之炬点燃记忆,将抗美援朝老兵的铿锵故事拍成3分钟史诗;以宣讲之声播撒火种,把资助政策、振兴蓝图送进寻常百姓家。从测量挂果到夜剪宣传片,从高温测绘到童心捐赠,他们把专业知识化作可感可触的温度,把青春汗水滴进乡土中国。
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助力袁庄村发展,让袁庄故事跨越山河,走向更远;也期盼更多机会把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以青年之智、青年之力,在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上留下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他们踏遍田埂村巷,用脚步丈量乡野阡陌的肌理;俯身田间地头,以双眼捕捉传统文化在泥土中生长的根脉,更将赤子之心化作时代感知器,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感知祖国发展的主旋律。中工青年正以实践为笔,在这场行走的课堂里,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镌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注脚!(通讯员:张丽娜 徐淑华 魏宸浩 王智可 赵 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