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河南省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面临全面重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积极应对变革,创新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机制,通过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招生计划优化配置、产教融合深化和就业反馈闭环管理等创新举措,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航空航天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精准把脉改革要求,构建三维联动体系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科目选择多元化”和“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模式等变化,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郑州航院深入分析改革趋势,确立"招生精准化、培养个性化、就业优质化"的工作目标,构建了组织协同、数据驱动、评价反馈三位一体的联动体系。
学校建立招生、教务、学工、就业等多部门协同的联动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通过定期会商制度,共同分析招生数据、学业表现、就业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机制,为联动机制有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创新招生选拔机制
新高考方案实施“院校+专业”志愿填报方式,对高校专业建设和招生工作提出新挑战。郑州航院紧密对接河南省“十四五”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近三年来,学校累计撤销6个、停招8个专业,同时新增飞行器运维工程等10个紧缺专业,航空类专业占比显著提升,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布局。在招生计划分配上,学校充分发挥调节作用,重点向新设工科专业倾斜。针对新高考选科要求,专门设置“航空航天类专业组”,为选考物理、化学等科目的考生提供精准报考通道,实现考生兴趣特长与专业需求的匹配。
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招生宣传体系,与重点中学建立长效互动机制。针对新高考特点,科学设置各专业选科要求,加强招生宣传专业性。近年来,学校录取分数线稳步提升,航空航天类专业备受青睐,生源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三、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工程。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扩大选修课比例,建立“通专结合、多元培养”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泛采用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满足多样化生源需求。建立“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企业和园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学院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将结果反馈至招生和培养环节,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学生行业适应能力。
四、构建就业反馈机制,驱动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建立完善的就业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为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制定实施《本专科毕业生回访工作实施办法》和《本科专业办学状态监测评价办法(试行)》,将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关键指标作为核心因素,建立专业质量预警机制。
实施就业创业提质工程,构建“全员参与、全域拓岗、全程指导”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主抓、部门统筹、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责任链,将就业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台账”和“企业岗位需求台账”,实时跟踪工作进展,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开发AI赋能就业指导系统,提供简历诊断、模拟面试、岗位推荐等精准服务,与航空航天领域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搭建实习就业双选平台。
五、汇聚校友资源优势,拓展就业创业渠道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学校广大校友服务于航空航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代表。为积极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邀请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分享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机会推荐,持续举办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形成良性的校友互动机制。
通过系统性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近三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300余项,省级奖项600余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7.17%,94.72%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整体质量水平居同类院校毕业生前列。
新高考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通过构建并完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实现了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航空航天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将继续深化联动机制改革,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强化数据驱动,完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建设高水平航空航天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孟凡周、杨彦红、宋一帆 本文系郑州航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高考背景下高校‘招生一培养一就业’联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基于郑州航院的研究”【课题编号 zhjy24--27】成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