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调研团走到民权田间

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就在全会胜利闭幕的当天,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农业农村发展学院的调研团队,来到了商丘民权,实地调研持续连阴雨对秋收秋种的影响。
连阴雨下的“秋收秋种大考”“9月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阴雨日数36.7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此轮降雨已导致多地农田渍涝和秋收延迟。我们这次到民权调研,就是为了准确评估灾情影响、服务地方农业经济建设。”博士生导师、农业农村学院副院长朱丽娟说。调研团队前往双塔镇、野岗镇,实地了解花生、玉米秋收情况及小麦大蒜播种情况。在繁忙的抢收田地里,师生详细了解受灾情况、查看秋收进度、倾听基层干部与农民朋友的急难愁盼。
气候灾害冲击,考验农业经济韧性,关乎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维系。面对这场连阴雨灾情,如何有效应急处置灾情与科学防灾减灾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调研团队给出针对性建议——张建杰教授表示,有效应急处置灾情,亟需结合气象信息、灾情作物分布、机收作业资源、烘干配套设备等综合条件状况,统筹推进秋收冬播作业任务,坚决打好抢收减灾攻坚战。从长远来看,科学防灾减灾,应着力研发推广耐涝及短生长期品种、提升高标准农田排涝等级设计、合理调整种植作物品种结构等举措,有效应对极端气候灾害冲击。首届博士生的“田间课堂”农林经济管理第一届6名博士研究生,全部来到了田间地头。
他们与农户交流,不仅考察连阴雨对作物播种进度、出苗率、长势的直接影响,更聚焦灾情连锁反应——前一茬花生、玉米因阴雨延迟收获、籽粒饱满度下降,部分出现霉变;后一茬小麦、大蒜播种期较往年推迟7-10天,且面临出苗不均的风险。同时,他们还系统收集了农户在排水排涝、病虫害防治、农机调度等方面的实际诉求。
这次调研,他们收获满满——“我们这次还到野岗镇叁收育苗基地调研,在品种选育区、筛选试验棚,全国劳动模范、基地负责人李玉姣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育苗生产过程。”“我们还了解到,基地绑定合作社和农户,有效联农带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必须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支撑,紧密联系生产实践,深化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知,才能使学术研究切实服务于农业发展与农民需求。”“知农爱农、强农兴农,这是我们做研究的目的。”同学们如是说。朱丽娟副院长告诉笔者:这次调研,是农业农村发展学院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引导我们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未来的农业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真正读懂国情、农情和民情,让他们研究的课题“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将学术追求融入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粮食安全的“永恒课题”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置于治国理政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粮食安全,一直是农业农村发展学院的研究重点。这次围绕粮食生产开展的现地调研,只是师生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相关研究,学院近年来承担14个国家级课题、38个省级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2本,发表论文近百篇。“农业分工对种粮农户要素配置的影响:机理、效应及实现路径——以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为例”“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吉林和黑龙江三大核心区微观基础研究”“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粮-地-人’复杂系统价值共创研究”……这些国家级项目课题,瞄准的都是同一个标的:守护好大国粮仓。-从田间地头回到学校,师生们又投入了紧张而充实的工作:沾满泥土的笔记被整理成详实的报告,滚烫的一手数据被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分析,田野间的见闻与思考,正迅速转化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与一篇篇“冒热气”的文章。一次调研的结束,正是更深层次研究的开始。对农经人而言,脚下的泥土与案头的笔墨从未分离,服务“三农”的初心与学术探索的追求始终同在。农经人,永远在田间。农经人,永远在路上。(来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