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认可的国家级A类赛事——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RAICOM)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郑州城市职业学院自动化系学子,在刘喜庆、郝宏博、赵艳三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从全国20余支顶尖队伍中强势突围,首次参赛就一举拿下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这份荣誉,既是师生团队硬核实力的彰显,更标志着学校在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迈入新阶段。
机器人领域的“国字号”实战舞台
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是国内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创新领域的标杆赛事,以规模大、参赛院校多、产业关联深著称。赛事聚焦“机器人+制造业”核心场景,要求参赛团队完成“方案设计—仿真建模—系统验证”全流程开发,既考验技术攻坚能力,更锤炼工程思维与产业落地意识,堪称“最贴近产业的实战练兵场”。本次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汇聚了全国高校的顶尖创新力量。
从校赛到国赛的破茧成蝶
自今年5月赛事启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自动化系迅速组建备赛团队。在三位导师的系统性指导下,学子们历经校赛选拔、省赛突围、国赛冲刺三大关卡,用近9个月的坚守与拼搏,完成了从“课堂学习者”到“产业预备军”的华丽蜕变。
赛前规划:锚定产业痛点,下好先手棋
指导教师团队紧扣“机器人+制造业”方向,结合企业真实产线需求,选定“智能物料分拣与装配系统”作为攻关目标。赵艳老师带领学生拆解竞赛规则,梳理机械结构、控制算法、视觉识别三大技术模块,制定“理论—仿真—原型”阶梯式备赛计划;刘喜庆老师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备赛策略,为团队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方向。
赛中打磨:攻克技术瓶颈,凝聚协作力量
省赛阶段,团队遭遇“多机协同控制”难题——机械臂轨迹与AGV调度频繁冲突,分拣效率难以达标。郝宏博老师牵头组织专题研讨,带领学生复盘工业机器人经典案例,引入“时间窗协调算法”优化路径;同时通过“每日代码互审+故障模拟”机制,不断强化团队协作默契。“那段时间实验室常常亮到凌晨,老师不仅帮我们破解技术难题,更教会我们从系统全局视角优化方案。”学生陈九方回忆道。
冲刺备战:全真模拟实训,细节决胜赛场
国赛前夕,团队开启“全真模拟”备战模式:参照国赛评分标准设置“限时调试”“突发故障”等环节,特邀企业工程师现场点评;针对学生易紧张的问题,赵艳老师故意设置传感器误报、通信延迟等“意外状况”,锤炼大家的应急处置能力。“这些模拟训练让我们在国赛现场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快速冷静应对。”李舒博坦言。
从“技术小白”到“实战能手”的蜕变
“备赛的300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机器人开发技术,更读懂了‘工程师’的责任与担当。”获奖学子们分享着自己的成长感悟:
一等奖团队陈九方、张顺康:“最初连仿真软件参数调试都会出错,在赵艳老师逐行代码的指导下,我们逐渐掌握了‘需求分析—系统验证’的完整逻辑。现在能独立完成从机械设计到算法优化的闭环开发,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堂上难以学到的宝贵财富!”
二等奖团队李佳豪、李舒博:“刘喜庆老师的‘问题导向教学’让我们实现了从‘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变。他把每个技术难点都变成研究课题,引导我们查文献、做实验,最终把抽象的方案变成了可落地的产品。”
三等奖团队苏云龙、王静静:“郝宏博老师教会我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了优化0.1毫米的精度,我们反复测试20余次。她常说‘产业里的小误差可能导致整线停工’,这句话让我们终身受益。”
此次获奖,是学校“赛事驱动-教学迭代-产业适配”育人生态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把国赛标准、产业前沿技术融入日常课程,继续深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让学子们带着所学所获助力产业数智转型,用青春与热血书写属于新时代制造人的精彩答卷!
(中国教育在线 来源: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