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如何走好人才培养的雄关漫道

      2017-06-25    

  “新院承载了我太多的感情,现在脑海中都可以想象的到那条我无数次走过通往图书馆的小路,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现在回望自己过去一年的复习之路,这段路虽艰辛,但充满挑战,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生物化学系的刘纯同学向我们叙述到。今年,刘纯同学以初试401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最初考取重庆大学,后被调剂到中南民族大学) 

  像刘纯同学一样,在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我校99名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高分子材料专业考研录取率23.08%、生物工程专业考研录取率22.22%、应用化学专业考研录取率16.67%等,各专业都保持了较高水平。 

  该校是如何保持如此骄人的成绩?这里的同学和老师们,给出了答案。 

  跨越雪山——剑拔弩张,一鼓作气 

  “生科院和化材学院将在7月—8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进行辅导。”该校生物化学系18届考研学生林雅琳同学兴奋的将这条消息给我们看,她激动的说道:“这是今年系里刚刚下发的通知,听之前的学长学姐们说系里会针对我们的专业特性,在7—8月份开设专业的辅导课,以往辅导的就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十门课程’,这些对我们来说就是如有神助呀!” 

  听过了林雅琳同学向我们分享喜悦,我们也采访到了该系副主任余森艳老师,她向我们介绍说:“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同学们专业课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能让同学们树立信心。其实,这些孩子们最缺乏的就是信心,患得患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能帮他们的就是将这个目标树立起来,使大家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李大钊曾这样说过:“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在这里,老师的辛勤付出,同学们的刻苦努力,都将困难和障碍化为不断前行的动力,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谱写了新的时代篇章。 

  漫过草地—— 酷暑骄阳,雨润心田 

  七八月的孝感,正是享受太阳“独宠”的两个月,高温、燥热等问题都侵扰着广大留校的考研学生。“‘武汉’这个火炉的称呼果然名不虚传,孝感当然也是‘雨露均沾’之地,七八月对于广大考研学生来说是最难熬的两个月,系的领导、老师特别重视我们,他们会把带有空调的会议室让给我们复习用,还去寝室给我们送冰镇西瓜来解暑,老师们还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给我们这些考生,虽然这都是很细微的小事儿,但是让我感动了好久。”刘纯同学红着眼向我们说出这一席话。 

  考研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考验,更是坚定克服困难的心理考验。提供良好的备考环境,走访学生们的寝室,为的不仅是送给学生们伏暑天的一丝冰凉,更是将该校的人文关怀传达到每一个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知道,这条长征路老师们会与他们一路同行。 

  胜利会师——慰藉心灵,奏响凯歌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心理在一个人的成功成才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余森艳主任向我们介绍到:“在考研阶段的后期,各方的压力袭来,这些考生们的心理波动是最大的,有许多考生会在这时因为压力太大而选择放弃,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出现动摇不定的情况,系领导都会亲自过问,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疏导使他们重拾信心。此外,领导老师们还会为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们提供指导,为他们通往理想的大学铺平道路。” 

  今年被西南大学录取的该校13级李丰茂同学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今年我报考了西南大学,初试成绩353分,专业排名第14,有复试资格,但是没有导师要我,在余国锋主任的一再鼓励下,我在重庆坚持了半个月,最终以总成绩第4考取了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余主任一直对我说,让我坚持下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一年的时间都已经坚持下来了,这两周的时间也一定能坚持下来。就是余主任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最终被我理想的大学录取,真的很感谢一路以来帮助我的老师。” 

  青春的底色是奋斗填充的,从选择考研的那一刻起,注定这一段不寻常的“长征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过、拼搏过,我们才能翻越一座座“雪山”、跨过一段段“草地”,最终我们都会看到胜利的曙光,在理想的大学胜利会师。那时,就可以高呼一声:“我胜利了。”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