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一“炎”穿珠、八绩耦合、N课赋能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
2025-03-21 16:53:00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滋养。”近年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随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以炎帝精神为核心,以“八大功绩”为基础,以“N课”为载体,构建“理论—情感—秩序—榜样—文化—实践”的“六个炎之”的育人闭环,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模式。
  一、以炎帝精神为核心,以“传承+弘扬”为主线,构建“一‘炎’穿珠”的文化育人主线
  学校依托随州作为炎帝故里的文化优势,将炎帝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构建“12345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围绕“1”个核心:以炎帝精神为核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始终。构建“2”条主线:以“知”和“行”为主线,将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形成“3”个层面: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观察“4”个维度: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明确“5”个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聚焦“6”个标准:“炎之有理”,以理论铸魂,让炎帝精神中的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成为课堂的“思想灯塔”,学校“同心讲堂”、“学工大讲堂”等讲座将炎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炎之有情”,以情感聚力,用民族情怀与师生团结编织校园的“温情纽带”,提出“五心十进五到位”民族工作法,定期开展铸牢教育活动,领导深入学生社区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炎之有序”,以民本立心,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中践行“和合共生”的育人逻辑;“炎之有物”,以榜样引航,让师生典型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张小勇、李盛被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乔亚云、苏晓玲获评“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回族学生金昕获得全国“最美职校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医学生周淦高铁救人事迹被多家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炎之有文”,以文化润心,借校园景观、社团活动构筑“看得见”的精神家园,在校园文化设计上,将随州历史文化中的名人、名钟、名山、名水、名艺、名事、名思承载其中,在校园文化活动上结合炎帝神农故事精神创办诗文朗诵、知识竞赛、书画创作、情景歌舞剧等各类形式的展演活动;“炎之有行”,以实践筑基,通过社会服务与职业行动诠释“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连续15年组织学生参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志愿服务,组织师生赴炎帝故里景区开展主题研修实践。
  二、以“八大功绩”为基础,以“八共”为抓手,打造具有炎帝文化色彩的“一院一品”铸牢教育思政品牌
  学校以炎帝八大功绩为切入点,构建与学校二级学院相结合的“八绩耦合”思政品牌体系,将历史智慧转化为教育动能,打造“尝百草+护理学院”“疗民疾+医学院”“居台榭+土木与建筑学院”“制衣裳+作陶器+削桐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日中市+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作耒耜+冶斤斧+专用汽车产业学院”“植五谷+香菇学院”等铸牢教育思政品牌。以“八共”(共学、共研、共创、共演、共践、共融、共进、共享)为抓手,打造八个特色鲜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平台。先后成立炎帝文化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了一支由地方文化学者、学校思政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构成的炎帝精神名师团队,开展相关专题座20多场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等活动;成立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和56棵红石榴树组成的同心园;组织学生开展“寻根之旅”“红色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红石榴之家”,设立“知联万家·墨香润心”书法工作室,赠送学生毛笔书法作品千余幅;邀请新疆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来校举行为期6天的“拜谒炎帝始祖 赏鉴编钟国乐”民族一家亲手拉手活动,组织两校师生云端连线,同上一堂1+6云上民族团结进步思政课,成就了一段湖北新疆两地高校师生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被中国教育报、国家民宗网等各级各类媒体报道,网上流量千万+。
  三、以“N课”为载体,以“创新+化人”为路径,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维”课堂
  学校以“N课”为载体,形成全覆盖、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创新思政课堂“主渠道”,“学懂”理论知识,实现“入脑化人”,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人思政课程教学,并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开发案例库、教学资源库等。守好专业课课堂“一段渠”,“弄通”要点和难点,实现“入心化人”,将炎帝精神融人专业课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随州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挖掘实践“大田野”,“做实”观点和土张,实现“笃行化人”,定期组织学生赴炎帝神农故里、博物馆、特殊教育学校、企业乡村等“一线课堂”开展“炎行思政课”,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共建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近50个。紧贴网络“云平台”,实现“网络化人”,结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线课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互动交流,玉见·红石榴思政工作室拍摄制作铸牢教育视频20多个。传承文化“红基因”,实现“以文化人”,开设《美育》《人文英华》《书法鉴赏》《剪纸》《留青竹刻》等课程,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席宏文老师用留青竹刻演绎炎帝精神获湖北省第一届荆楚绝技绝活。
  目前,该教育模式在校园内形成了“知炎帝、学炎帝、践炎帝”的良好风气。2023年学校被湖北省民宗委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2024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4年获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精品案例。同时,也为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随州样本”,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案例”,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随州方案”。未来,该教育模式将继续以炎帝精神为根脉,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有意义”走向“有意思”,从“有深度”迈向“有温度”,为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工匠注入不竭动力!(通讯员:肖新俊 李思玉 王强 刘景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