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举行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讨会暨三峡数智研究院成立大会
3月30日,以“孪生水利筑基数智赋能未来”为主题的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讨会暨三峡数智研究院成立大会在三峡大学举行。国内外院士专家、政府部门代表、企业家代表及高校师生等500余人齐聚宜昌,共同见证这一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创新平台启航。

武汉大学教授、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郭生练,澳门科技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李行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王浩、谢先启、许唯临、张宗亮、蒋昌俊、周创兵、张建云(线上)、王超(线上)、胡春宏(线上)等20余位院士专家代表,湖北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秦应宇,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红辉等省市领导,三峡集团总工程师兼三峡水运新通道公司执行董事李斌,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华中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兄弟高校代表,以及学校老领导、师生代表约500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三峡大学党委书记何伟军、校长黄艳等全体校领导出席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李红主持大会。
在全体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中,来自中国工程院、水利部信息中心、湖北省水利厅、宜昌市政府、三峡集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三峡大学的8位嘉宾共同登台,为三峡数智研究院揭牌。

何伟军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三峡数智研究院的成立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他指出,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的高校,三峡大学始终牢记"立德树人、兴水报国"的办学使命,此次成立数智研究院,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水利电力领域的学科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水利学科的深度融合,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尖兵。
陈红辉市长向长期关心支持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希望研究院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助力大数据及算力经济发展,为宜昌腾飞插上“数字翅膀”。宜昌市委、市政府将始终本着“一家人、一条心”的原则,着力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环境,在政策扶持、场景开放、人才引育、产研对接等方面精准发力,全力支持三峡数智研究院建设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融合创新标杆。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代表与会专家发言。他高度评价了三峡大学在水利电力领域取得的成就,认为三峡数智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是顺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他从三个方面对研究院发展提出建议:一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围绕三峡工程安全运行和长江大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创新;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水利专业知识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要加强产学研协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他表示,作为水利科技工作者,将全力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
在随后举行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三峡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校校战略合作协议,三峡大学与三峡水运新通道公司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黄艳校长作了题为《三峡数智研究院发展规划》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了研究院的成立背景、定位目标、研究方向、建设方案以及重点工作。她指出,三峡数智研究院将立足水利,走“水利+”之路,聚焦数字孪生水利、智慧流域管理等前沿领域,推动水利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模型的深度融合。并提出成立“三算融通与智慧水利创新联盟”的倡议,构建跨行业数字生态圈,推动中部地区创新策源地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
下午举行的科技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研讨会由武汉大学郭生练教授主持,20余位院士专家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为研究院的战略方向、技术路径、生态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三峡大学校长黄艳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学校将以“求索”精神、超常规投入和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水利创新实验室,推动长江三峡成为数智治水标杆,为水利生态、中部崛起和人类治水文明贡献智慧与力量。
据悉,三峡数智研究院是三峡大学响应国家“数字中国”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研究院确立了“立足三峡生态圈、服务国家战略链、接轨国际创新网”的三维战略定位,以孪生水利为基础,以数智技术创新为引擎,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构建覆盖数字产业全链条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形成长江三峡独特的数字化产品与品牌,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产品孵化-产业聚合-价值循环”的数字产业化创新标杆。
三峡数智研究院的成立,是三峡大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推动水利事业创新发展的新起点。在未来的发展中,三峡大学将秉持“数智赋能未来”的理念,勇当科技创新排头兵,争做产教融合示范者,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讯员:杨叶 肖金克 肖建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