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前沿技术精准匹配教师成长需求 武汉职业技术大学启动师资队伍建设 “加速键”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武汉职业技术大学积极探索教师发展新路径,精心研发2025年教职工培训培育体系,涵盖新教师培养、数智赋能、科研提升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注入新动力。

“教学方法并非多多益善,关键在于运用得恰到好处。督导眼中的‘好课’原来是这样的!”近日,武汉职业技术大学针对近两年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指导培训,深入解析优质课堂的关键特征,助力青年教师精准掌握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与路径,为他们的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武汉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春季学期为校内教师精心布置的第十次学习任务,也是该校2025年教师培训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人力资源处负责人介绍,研发这套分类分级教师培训培育体系,是在充分考量各单位职能的基础上,经过校内外广泛调研,积极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的智慧结晶。借助“2025素质提升年”契机,该体系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展开,助力教师迈上职业成长新征程。
“在技术革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工作内容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劳动者的能力需求也在持续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迭代速度究竟有多快?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持续关注、深入研究的。”2025年学校教师培训培育工作组织者表示,教师作为培育各行业未来劳动者的核心力量,在大数据与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以满足新的劳动者能力培养需求,是一个严肃且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
依据培训方案,不同岗位、不同工作年限的教职工可通过线上研修、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交流分享等多样化形式分类开展学习,完成各项培训任务。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学习任务共涵盖寒暑假培训、新教师培养、数智赋能、教师素养能力提升、辅导员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大赛培训、科研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教师成长沙龙等八大类,总计38次。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相关人员表示,八大类培训的设计并非凭空而来,其依据来源于学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能培训三大主战场上的深耕细作。培训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行业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为总目标,同时针对不同教职工类型,在技术应用方面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层级划分。

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例,学校根据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科研开发等不同场景,建立专项任务包。针对学生工作,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培训;面向教育管理人员,进行Deepseek&AI实用技能培训;针对专兼职教师,开展AI工具赋能教育教学培训以及AICG可视化设计技术运用分享。从层级细分来看,学习内容从AI基础实用技能起步,逐步深入到AI辅助教学科研,直至个人AI智能体的应用打造,形成了一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体系。
“谁来给老师上课”是教师培训培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培训培育成效能否真正落地。基于分类分层的学习安排,学校精心筛选适配的授课师资力量。组建的授课教师团队阵容强大,既有校内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也有外部资深专家,还有来自人工智能企业的工程师等。在挑选授课者时,不仅看重其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关注其教学方法与沟通能力,确保每一堂课都能让教师们学有所获。
肖玲是2024年入职该校的新教师,此前在光电企业担任了5年研发工程师,是典型的“双师型”教师。她说:“参加培训,除了学习先进技术和前沿理念,我更注重钻研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与策略。通过仔细观察、深入分析,努力将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转化为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近年来,学校招录了像肖玲这样的一批“双师型”教师,为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
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反复比对培训反馈报告,深入审视培训效果,认为此次培训教职工参与面广、持续时间长,能够在教师群体内部、师生互动之间构建起良性的知识传递闭环,这种持续性、多维度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知识与经验像活水一样自然流动,推动全员学习生态的构建。
目前,武汉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教师培训培育工作已持续推进4个多月,成果初显。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已逐步展开课程体系重构、产教融合机制探索、教学改革创新等专项培训;在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举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申报专题讲座,从选题设计、申报技巧到政策趋势进行系统解读,为教师科研规划提供有力指导。
接下来,学校人力资源处、教师发展中心将根据教师培训反馈中提出的增加实操时间、提供更细致培训资料等建议,紧跟时代变化,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培育体系,精准服务教师职业发展,为建设一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作出新贡献。(通讯员:蒋媛媛 胡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