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文华学院肖喆莹:点亮英语课堂的温度与光芒
2025-07-10 10:29:00
作者:
  肖喆莹,CATTI二级笔译证书、上海高级口译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以及雅思8分成绩。曾担任田湾核电站陪同口译员及WANO武汉核动力研究院会议口译员,持有TEFL和TESOL国际英语教学证书,并在第十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中荣获湖北省决赛一等奖。申报的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区域国别学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外语人才跨学科能力模型研究与实践》获得立项批准。荣获“校级十佳潜能导师”称号。
  “英语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我希望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肖喆莹老师这样说。自2015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开启了教学生涯——最初在新东方担任培训讲师,后转入民办高校任教,2022年入职文华学院,如今她已在此耕耘三年。拥有丰富的从教经验,用她的话来说“教英语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肖喆莹老师回忆自己第一次登上讲台时的情景,已是六七年前。当时,一位前来听课的老师对她说了让她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句话深深触动肖喆莹老师,让她明白,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学风的学生,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学生的节奏灵活调整。从那以后,她开始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努力让每一堂课都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肖喆莹老师有一本独特的花名册,翻开花名册特别令人注意的是一个个画在学生名字后的笑脸或者哭脸,为什么会画这些?这是肖喆莹老师记录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的特殊方式,“这样可以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嘛”,肖喆莹老师笑着回答道。在她的英语课堂中,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全班同学接力翻译句子,答对者能为整个班级赢得加分。“这种方式既消除了个别学生的紧张感,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她解释道。对于内向的学生,她会安排资料整理任务;而渴望表达的学生,则有机会站上讲台演讲。这种差异化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当被问及教学生涯中是否有什么让她感到骄傲的事情时,肖喆莹老师不假思索地提到了一个学生。那是个小个子男同学,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第一排,很少与他人交流,显得格外内敛。“在大学中,这样的学生比较特别,能看得出他非常热爱学习。他内心可能比较敏感,性格偏内向。毕业之后,他一直和我保持联系,不断分享他取得的成绩。比如四级、六级考试通过了,还在准备考研,即便第一年没考上,毕业后仍坚持考研。这样能一直保持联系,且我能给予他正向引导的学生,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深感骄傲。”此外,还有一件关于“班级的小信封”的趣事。2023年,肖喆莹老师带大一班级,担任潜能导师时,她琢磨着如何开展工作。在开班第一课的班会上,她给每个同学都买了一个小信封,让大家写下对一年后自己说的话,当时还拍了不少照片。“这是第一次班会,之后还去了寝室。每个同学都给一年后的自己写了封信。一年后,在最后一次班会上,我们把信打开。有的同学发现实现了里面的一些小目标,有的同学则觉得这一年没太多成就感。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担任潜能导师期间,肖喆莹老师还会定期走访学生宿舍,查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这也是班级文明建设的一部分。“这样能看到学生在课堂外的样子,了解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便于交流并帮助他们解决。可能因为这种方式比较接地气,贴合学生需求。如果到最后,学生完成了信封上自己设定的任务,我会感到很高兴。”
  在肖喆莹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关怀学生的成长,无论是花名册还是小信封,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和陪伴着学生们的成长,给予支持和鼓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她感慨道。
  在全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比赛上,其中一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想要退出。他向肖喆莹老师倾诉:“老师,我觉得我有点受不了了,这个比赛实在是太磨人了。”面对学生的困境,肖喆莹老师没有简单地安慰他,而是通过与学生长时间的沟通,倾听他的难处,并给予鼓励和帮助。最终,这名学生坚持了下来,并且团队取得了湖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对于没有获奖的学生,肖喆莹老师则会大力地去表扬,“结果有时候并不是很努力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只要学生珍惜这四年的时间,参加锻炼自己的比赛,对自己提炼、挑战,抓住发展自己的机会,那就是已经很不错,这就是成功。”安慰灰心的学生,表扬学生参加比赛的优秀。在她所教授的英语专业中,确实有一些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喜欢英语,他们是被调剂过来的。面对这些学生,肖喆莹老师并没有简单地进行说教,而是运用共情的力量,去倾听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无奈。她通过耐心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是这种共情的教育方式,帮助这些学生逐渐建立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让课堂变得更加温暖和包容。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之上,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沟通。
  七年的教学生涯,肖喆莹老师用“启发、责任、共情”概括:用启发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责任守护学生成长的每一步,用共情搭建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将教育的温度和深度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通讯员:何灿)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