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探秘阳新布贴,AI激活“非遗”设计
7月8日至10日,武汉轻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黄石市阳新县,开展“非遗智传·布贴焕彩”主题活动,聚焦阳新布贴的技艺特色、传承现状及智能化创新路径,通过走访调研、深度访谈与技艺实操,系统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方案。

在阳新博物馆和阳新文化馆,同学们了解了阳新地区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演进脉络,以及布贴技艺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深度关联,学习“就地取材、形神兼备、寓意吉祥”的艺术特色及民俗内涵,并现场采集纹样素材880余张,为建立阳新布贴纹样收集及创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数据库奠定基础。

通过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蔡月娥等三位布贴手艺人的深度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到,阳新布贴属于民间实用艺术,多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为底布,以鲜艳亮丽的花布在上面贴花,并辅以细致的刺绣工艺,构图自由随意,常以夸张变形手法构象写意,涵盖五大系列40个品种,承载了婚俗文化、家居美学、吉祥寓意和实用功能,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布贴的当代创作,布贴手艺人表示,在遵循“黑蓝为底、浓烈色彩、黑漆点睛”地域风格的前提下,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设计,促进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在技艺实操环节,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布贴制作的过程。阳新布贴省级“非遗”传承人胡芳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布贴制作步骤:先在底布上画样稿,接着剪样、拼贴(粘贴),再绕边缝制,并辅助刺绣,使作品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分解图案时,要先看清图案的上下关系,压在下面的部分要留缝份,最后用金线绕边完成整体缝制”“构图得留‘气眼’,配色要‘黑底映艳’”“绷紧底布,调整好针脚间距再起针……”制作过程中,针对实践团队成员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胡芳老师耐心给予指导,帮助大家逐步掌握基本技法。实践团队成员王鲲程在体验后感慨道:“布贴制作看着简单,实际动手才发现门道这么多,在拐角包边时感觉布总不听‘使唤’,光针线功夫就不简单。”

活动中还进行了“阳新布贴——‘非遗’文创设计研习基地”授牌。据悉,双方将以此为纽带,围绕文化解码、技术突破、机制创新三方面展开探索,通过系统梳理布贴纹样体系与工艺特色,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纹样生成、色彩搭配中的应用路径,构建数字化支持体系,建立“传承人—设计师—技术员”协作模型,保障成果转化效能,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专业人才的定向培育以及地域文化品牌的升级发展。

截至目前,实践团队已完成阳新布贴纹样体系初勘,下阶段将重点开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辅助设计流程,建立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传统元素在现代产品中的创新表达。(通讯员:田星 黄琪 李玲玲)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