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进大山 武昌理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受邀成土家族婚礼“娘家人”
“唱祝福歌、跳摆手舞、送百福图……原来我们把课堂搬进大山,大山也会把我们请进喜宴!”7月1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大树垭村,一场原汁原味的土家族婚礼因一群“大学生亲友团”的加入而格外热烈。新娘尹亚奇亲手把邀请函递到武昌理工学院青禾守垭调研团队手中:“你们早已是我们村的‘娘家人’,这份喜悦必须一起见证!”
过去两周,该团队在大树垭村开展暑期支教、非遗调研和农产品直播助农,赢得村民一致点赞。为回馈这份信任,队员们把日常手工课升级为“爱的工坊”,带领全班孩子绘制《百福图》。“这是我最温暖的嫁妆”,新娘收到这份手工礼物,感动地说道。

从“外来大学生”到“娘家人”,一次终生难忘的“身份升级”。土家族婚礼讲究“十姊妹歌”,团队成员马腾腾腼腆却坚定地接过话筒:“我怕唱不好,但村民和队友一直给我鼓掌,我就想——今天我是娘家人,不能怂!”一曲原生态祝福歌毕,《六口茶》大合唱直接把喜宴秒变“音乐节”。
从“被需要”到“被认可”,实践育人的答卷写在村民的笑脸上。这场计划外的婚礼邀约,成为青禾守垭团队此行最珍贵的“结业证书”。
“大学生们来了,村里热闹了,小娃儿们有学有玩,还帮我们把农产品‘唱’出了山!”大树垭村党支部书记黄彩森感慨道。在她看来,大学生们带来的远不止知识和技能。他们俯下身子的真诚投入,对土家文化的尊重与好奇,以及那份“把村里事当自己事”的热忱,早已悄然融化了初来时的陌生感。几周的朝夕相处,孩子们黏着“小老师”,老人们拉着“小专家”话家常,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处处是他们忙碌又充满活力的身影。这份“被需要”是起点,而“被邀请”“被接纳”“被当成自家人”,则是村民们用最质朴、最隆重的方式给予的最高“认可”。

“课堂不仅在教室,更在广袤的田野和火热的生活中。”武昌理工学院带队老师李海生表示,大树垭村是学校对口乡村振兴帮扶联系点,这次“身份升级”的经历,正是学校坚持实践育人导向的生动注脚。它无声地告诉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真心服务人民,就能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找到青春的价值与归属。大树垭的这场土家喜宴,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堂关于责任、奉献与情感交融的“大思政课”。(通讯员:周黎 王玉茹 李秋芳 陈世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