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青年学子探访屈原故里 解码端午非遗传承密码
清晨的秭归,天朗气清。在秭归县文化馆门口,来自武汉交通职业学院的“屈乡求索·青春力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如约见到了端午习俗非遗传承人汪育兴。这位地道的秭归人,一谈起家乡的端午,眼中便漾开岁月沉淀的温情与一股子执着劲儿。

“包粽子,是刻在咱秭归人骨子里的记忆。”汪育兴的思绪回到童年,母亲手把手教她时,总不忘讲述习俗的由来:为护佑投江的屈原,先民们最初向江中投掷饭团,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包粽子。在她看来,这小小的秭归粽子,本身就是对屈原最深切的礼赞。她向围座的学子们娓娓道来:两片粽叶,象征屈原“两袖清风”;洁白的糯米,寓意“一身清白”;一颗红枣,代表“赤诚红心”;再用五色线捆扎,寄托着辟邪纳福的祈愿。那包成等腰三角形的模样,正应和着代代传唱的儿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粽子的每一个细节,都无声诉说着对屈子高洁品格的追思与敬仰。
秭归的端午,远不止一天。汪育兴特别介绍了当地独有的“三个端午”:头端午(五月初五)纪念屈原投江;大端阳(农历五月十五)是屈姊为弟招魂的日子,夜晚会举行庄重的“大夜”仪式;末端阳(农历五月廿五),相传是楚兵为屈原“安葬”之时。这层层递进的纪念,让端午在秭归人心中的分量远超寻常节日。“在我们这儿,‘端午比年大’!”汪育兴自豪地说。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街头巷尾粽子咸蛋摊位异常火爆。秭归曾经还举办过万人同包粽子的活动,吸引了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盛况空前。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赛龙舟,她回忆道:“小时候看龙舟,要走二十多里路到江边。两岸人山人海,那鼓声、号子声,能传出老远,响彻云霄!”

这份深入骨髓的热爱,承载的是文化传承的千斤重担。2011年进入“屈原故里”风景区工作后,特别是2012年起频繁接受央视等媒体采访,汪育兴成了秭归端午习俗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十余年来,她从未间断地向海内外讲述着这份厚重的民俗文化。本就是教师的她,不仅在课堂上讲授端午文化和屈原精神,更积极践行文化传播。她教过来自法国的孩子包粽子,并珍藏着那些记录着异国面孔认真学习的照片。“看到他们投入的样子,我就觉得,这习俗有根,也能走得更远。”这份近乎本能的坚守,或许源于她早年生活的磨砺——初中时因家贫辍学,把读书机会让给妹妹,曾赤脚跋涉山路,摘取宽大树叶遮阳挡雨。从平凡教师到非遗传承人,身份在变,她对脚下这片土地和其孕育的文化的赤诚,始终如一。

访谈临近尾声,当团队成员向汪老师表达诚挚谢意时,她却动情地说:“不,该说谢谢的是我。看到你们这些大学生愿意走进来,用心了解咱们的老传统,我这心里头,才真真切切看到了传承的希望!我珍藏的那些照片,都给你们,只要能帮上忙,让更多人知道咱秭归的端午就好!”这位土生土长的传承人,话语朴实却包裹着对屈原的深切缅怀,对故土血脉的深沉眷恋,更有对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那份笃定信念——这份情意,比那悠悠粽香,更加醇厚绵长。
汪育兴老师对一粽一叶的深情守护,那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敬畏与坚守,深深烙印在团队成员的心中。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倾听,用年轻的视角记录下这些守护者的故事,探寻着古老文脉在新时代的“活态”密码。当青春的热忱与千年的厚重在此刻交汇,文化传承便拥有了奔腾不息的源头活水。(通讯员:李朝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