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开展谷物科普课 带乡村儿童探秘粮食的“奇妙世界”
2025-07-17 16:34:00
作者:
  “小朋友们每天吃的米饭、馒头,是从哪里来的呢?”近日,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的小涵老师走进乡村幼儿园中班课堂,以“谷物的神奇旅行”为主题,通过实物观察、互动游戏、情景讲述等生动形式,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粮食探索之旅。这场科普活动不仅让抽象的谷物知识变得可触可感,更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珍惜粮食的种子。
  识五谷:在趣味互动中解锁“谷物密码”
  “这是水稻,外壳金灿灿的,去掉壳就是我们吃的大米啦!”课堂上,小涵老师逐一展示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的实景特写图,用童趣的语言讲解五谷的特征与对应食物。 
  为巩固认知,课堂特意设置“谷物寻亲”游戏:黑板上贴着五谷图片和对应食物插图,孩子们用彩笔将“稻”与“米饭”、“麦”与“馒头”等正确连线。当最后一名小朋友完成连线时,全班响起欢呼——抽象的五谷概念,在主动参与中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具体认知。
  辩差异:发现稻谷与小麦的“独特个性”
  “同样是粮食,稻谷和小麦长得可不一样哦,谁发现了它们的区别?”小涵老师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稻谷是长长的,小麦是圆圆的!”“稻谷的壳滑滑的,小麦摸起来有点糙!”孩子们争相分享自己的观察。
  小涵老师顺势总结:“稻谷颗粒细长,外壳坚硬光滑,去壳后成为大米,适合煮饭、熬粥;小麦颗粒椭圆,质地偏硬,磨成面粉后能做成面条、饺子等面食。”一番讲解后,一名小朋友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吃的米饭,是稻谷脱掉‘外套’变来的!”
  探旅程:追溯一粒粮食的“成长史诗”
  “一颗小麦要经过多少考验,才能变成香喷喷的面包?”带着这个问题,小涵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谷物的“生命旅程”。通过动画短片和生动讲解,孩子们了解到:春天,农民播撒麦种;夏天,麦苗生长,农民顶着烈日施肥除草;秋天,金黄的麦穗等待收割;之后,小麦被送到加工厂磨成面粉,最终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课堂上,小涵老师还讲述了袁隆平院士的故事:“这位爷爷一辈子研究水稻,让更多人能吃饱饭,我们要记住他的付出。”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孩子悄悄说:“以后再也不剩饭了。”
  惜粮食:从种植实验到行动自觉
  课程尾声,种子种植实践活动让珍惜粮食的理念落地生根。小涵老师为每个小组分发种植杯、绿豆种子和有机肥料,指导孩子们亲手栽种:“先铺一层土,放入种子,再撒肥料,最后浇适量水。接下来,我们要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就像农民伯伯照顾庄稼一样。”
  活动结束前,全班小朋友举起小手共同宣誓:“爱惜粮食,不剩饭粒,尊重劳动,从我做起。”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回荡在教室里,也深深印在每个人心中。
  据了解,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长期致力于乡村儿童科普教育,通过此类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认识世界,在感悟中培养品格。正如支教队负责人所说:“我们希望这些课程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成为对生活有感知、对劳动有敬畏的人。”(通讯员:肖扬 李洁瑶 王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