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田野笃行”实践团“三下乡”社会实践纪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广大青年作为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当以青春之力担振兴之责,以实干之行绘乡村新篇。

2025年7月8日至15日,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在贺新芳、杨铭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深入鄂西山区利川市汪营镇齐跃桥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宣讲理论政策、体验非遗技艺、助力农产品销售、参与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用脚步丈量田埂阡陌,以实干诠释青春担当,书写好乡村全面振兴的青年答卷。
一、桥头再叙英雄事,热土长萦赤子情
石桥铭刻烽火岁月,歌声激荡时代回响。1928年12月,贺龙元帅率领红军部队从利川汪家营挥师东进,途经石坝镇齐跃桥村,在这片热土上播撒下革命的火种。这座承载着红军足迹的石桥,从此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红军桥”,成为镌刻在武陵山区的一页红色史诗。实践团师生怀着崇敬之情重走红军路。当双脚踏上这座历经多次修缮的红军桥,斑驳的石板与栩栩如生的红军雕塑仿佛在无声诉说那段烽火岁月。成员张悦悦动情讲述了贺龙元帅智取汪家营的故事,让在场师生及游客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豪迈气概与坚定信念。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实践团成员们自发齐唱《万疆》,清澈的嗓音与潺潺流水和鸣,仿佛与历史长河中的革命先烈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歌声,既是对英烈们的深情告慰,更是新时代青年继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的庄严宣誓。如今的红军桥已化作一座精神丰碑,见证着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也昭示着后来者永志不忘的初心。实践团成员们在此立下誓言:必将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以青春之我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二、理论宣讲进乡村,八项规定润民心
小剧场演绎大政策,清茶一盏树新风。为推动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践团成员将理论宣讲课堂设在百姓家门口,以“小剧场”形式解读“大政策”。成员们聚焦“农村高考宴”问题,精心编排话剧《清茶贺喜》,生动诠释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实践的意义。她们化身村民“王二叔”“李纪检”“快嘴张嫂”,生动演绎了“抵制高价高考宴”的鲜活故事。这场别开生面的演绎,将严肃的政策要求转化为群众听得懂、愿意看的故事,让文明新风随着清茶香气悄然浸润人心。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是只约束干部,它倡导的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减轻人情负担,是惠及咱们所有老百姓的好风气!”铿锵有力的台词,赢得了在场乡亲们的连连叫好,更让党的理论以春风化作细雨深入人心。这场宣讲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身边事”解读“好政策”。活动结束后,乡亲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宣讲“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实践团成员用情景剧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架起了政策与群众的“连心桥”,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也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实践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三、非遗点“染”民宿经济,青春助力文旅发展
一扎一染传承千年匠心,一布一艺激活乡村经济。近年来,齐跃桥村立足“农旅融合+后工业文化”发展模式,以民宿产业为引擎,推动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在齐跃桥村,非遗扎染的蓝白纹样不仅跃上布匹,更“染”活了乡村文旅产业。实践团成员在民宿老板许丹的指导下体验扎结、浸染等传统工艺,制作出独一无二的蓝白纹样作品。实践团成员陈晓雨在体验后感慨:“一扎一染间,我们不仅领略了传统工艺的精妙,更看到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无限可能。”
“扎染的魅力在于每一次创作都是不可复制的艺术。”涧山民宿老板许丹介绍,民宿不仅提供扎染体验,还将染制的布艺融入室内装饰、文创产品中,让游客在住宿期间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作为齐跃桥村民宿产业的“领头雁”,许丹不仅将自家老宅改造为集餐饮、住宿、非遗体验于一体的亲子民宿,还通过“丹姐乡村旅游工作室”为村民提供直播推广、运营指导等公益服务,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实践团面向民宿经营者及游客发放问卷50余份。调研显示,当前客群以周边城市退休康养人群为主,季节性波动明显,游客普遍期待增加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实践团以既要“引客来”更要“留客住”为目的,从游客需求出发,充分发挥青年智慧,提出了“优化休闲设施布局”“提升服务品质标准”“打造特色体验项目等多项可行性建议,为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让乡村文旅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四、耕耘有获“葡”新篇,电商助农“播”希望
一藤一蔓承载耕耘希望,一屏一线连通致富桥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齐跃桥村以绿色农业为基底,创新打造“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在葡萄产业园,负责人吴再彬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现代化葡萄种植技术、园区管理模式及多元化销售渠道。成员们通过亲手修剪葡萄藤、参与果实采摘等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到“耕耘有获,劳作有为”的农耕精神。“采摘的不仅是饱满的果实,更是感受到了农旅融合带来的产业新活力。”实践团成员刘欣感慨道。

为拓宽农产品销路,实践团成员王佳怡、张悦悦走进锦绣山庄消费扶贫专馆,与商户林晓娅携手开展助农直播。“大家看这个豆干,采用传统工艺制作,嚼劲十足,豆香浓郁,绝对是健康零食的首选!”王佳怡热情地向直播间观众介绍道。通过生动讲解和现场展示,醇厚的利川红茶、鲜香的柏杨豆干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实践团直播不仅带来了流量,更带来了新的思路,用青春与智慧为乡村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五、躬身共护碧水岸携手共筑乡村美
一网捞起浮萍,扫帚拂去尘埃。近年来,齐跃桥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积分制”等激励机制,鼓励村民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团一行也积极加入当地“积分制”志愿服务活动中,通过河道清理、道路清扫等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环境改善,推动生态与乡风文明建设。在河道清理现场,成员们手持工具,仔细打捞漂浮物,清除杂草;在村道两旁,大家分工协作,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扫。
如今的齐跃桥村,道路平坦整洁,河水清澈,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展现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风貌,尽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野笃行”实践团的此次活动,以红色教育筑牢信仰之基,以乡村振兴注入实干之力,在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的交融中实现了深度统一。从红军桥上的铮铮誓言到田间地头的务实耕耘,从非遗工坊的匠心传承到直播间的助农新声——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实践团成员赵秀雯深刻感悟:“这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当以齐跃桥村的奋斗者为榜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绚丽绽放。”其他成员也纷纷表示,将牢记此次实践经历,继续怀着对乡土的热爱,扎根基层、深入田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效,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通讯员:赵秀雯 王佳怡)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