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程大学:构建“1+1+N”同辈心理护航模式 筑牢专业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新阵地
在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来临之际,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60余名青年志愿者,再次走进武汉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开展实践教育。这场“红心护航·生命之光”残健共融活动,是学院“心理育人+安全教育+志愿服务”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的生动实践,更是学院立足矿业和安全专业背景,深化专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育人探索。

活动现场,武汉市残联生命宣导团讲师、工艺美术设计师张仲秋以《有碍的只是身体,无限的才是人生》为题,讲述自己被一场意外事故改变的人生经历,借由自身惨痛教训宣传安全的重要性。研究生李小霞在挑战“轮椅障碍体验”后感慨:“坐上轮椅的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到‘安全无小事’这句话——安全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刻在生命里的敬畏。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未来肩负着保障生产安全的重任,此次体验让我对专业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场特殊的实践课堂里,学院创新构建的“1+1+N”同辈心理帮扶体系,正悄然织就校园守护网。63名现场签署《心理守护先锋行动结对帮扶承诺书》的学生,既是倾听心事的树洞,也是化解危机的哨兵。研究生党员张沛河已经连续两年参加学院组织的“残健共融”活动,此次以学院“1+1+N”同辈心理护航员的新身份参与其中。他表示:“这代表着更精准的帮扶和更紧密的联系,希望能为有需要的同学给予支持和陪伴,共同进步,成为他人需要时照亮别人的一道光。”这套由“1名党员先锋+1支志愿小组”辐射“N个需求节点”的机制,将专业教育中的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等思政元素融入心理帮扶工作,成为师生共同编织的安全守护网。
现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马学尧现场普及了心理异常的识别与应对,通过剖析情绪、认知、行为等维度的异常信号讲解心理异常的识别方法。2023级本科生心理委员郭晓冬表示:“作为班级心理委员,老师的讲解让我意识到隐性危机识别很关键,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逃课、疏远朋友或许都是信号。我们不仅是信息传递者,更要做温暖‘雷达’,用责任心与爱心来将理论转化为守护同学心理健康的行动。”

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生命阳光公益救援中心讲师邝渝湘通过理论讲解、视频演示与实操演练系统普及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CPR)等实用急救技能,学生志愿者们也进行了现场操练。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李海华表示:“此前上课学过有关理论知识,所以在讲解前自告奋勇上台演示了一次,通过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忽视了很多重要环节,救护者要在保证自己的安全和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情况下开展救援,做到‘你好、我好、他好’。这次心肺复苏实操培训增强了我的应急能力,更让我懂得:急救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作为本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急救技能,是我们未来应对工作中突发情况的必备本领。”

学院立足学生成长需求,构建了“心理+安全+文化”的学生活动体系。在学院打造的“传统文化润心灵”手工课堂中,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融入簪花、书法、非遗面塑等传统文化体验,让学生们在动手创作中释放压力、交流情感。同时,学院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坚韧、担当等精神品质,与矿业和安全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打卡心理咨询室环节,咨询室墙上的“勇气勋章榜”,百余枚贴纸记录着学长学姐战胜焦虑的故事,无声传递着“求助是勇敢者行为”的理念。毕业生在求职训练营经历的“压力极限测试”中,既掌握了职场安全常识,也学会了用正念呼吸调节心理状态。
武汉工程大学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始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坚持“育心与育人相结合、预防与干预相统一”的工作理念,立足矿业和安全专业特色,通过系统化设计、特色化活动、长效化机制,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方位守护的心理育人格局,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青年学子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青春在温暖守护中绽放绚丽光彩。(通讯员:王耀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