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当起“红色翻译官”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开展博物馆代际研学实践
7月18日,武汉华夏理工学院“青禾行动”实践队与武汉市一初学苑少先队员共同开展“青春接力·红色传承”主题研学活动。这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教育实践,通过“大带小”的创新模式,让红色历史在代际对话中焕发新生。

在“首义枪声”展区,大学生讲解员董奕洁采用“历史剧场”形式,将熊秉坤雕像转化为生动故事。“这件西装是革命者的'隐身衣',就像超级英雄的变装”,面对少先队员的关于为什么革命者穿着西装的提问,讲解员用儿童化语言巧妙解答。
穿过汉阳造工业变迁展墙时,实践团队创新开发“文物解码卡”模式,引导孩子们通过触摸老机床纹路、观察钢轨锈迹,切身感受“钢铁救国”的历史温度。活动现场,孩子们自发组成人形传送带,模拟百年前工人搬运钢材场景。展厅内此起彼伏的“加油”声与现代解说形成奇妙共振。在《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浮雕前,少先队员的队礼与大学生重温的入团誓词,构成跨越时代的青春对话。

“我们不是历史的转述者,而是要当红色基因的翻译官。”青禾实践队队长李雅茹道出活动初衷。据该校带队老师姚田介绍,此次活动是青禾“红色火种计划”的系列实践之一,希望通过打造“移动的红色课堂”,以及用这种“大学生中介+儿童视角”的模式,让博物馆资源与高校智力资源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困境,让大学生在知识转化中深化认知,青少年在互动体验中培养历史思维,形成教育双赢。(通讯员:潘会杰 胡煜堃)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