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科技大学“清风如月至 艺美乡村行”团队赴郧西、孝南开展社会实践
2025-07-23 10:56:00
作者:
  武汉科技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立,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响应国家“美育浸润行动”号召,引导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清风如月至艺美乡村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42名师生分赴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石庙子村高扁小学、孝南区新铺镇,以“共美”品牌为核心,以“三聚三融”为特色,深入构建高质量协同美育新格局。
  艺术思政:聚焦革命文化圣地,融合红色艺术投入协同育人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实践团队探访孝感市烈士陵园、郧西县革命烈士陵园、漫川关战役遗址,将党史学习作为“艺术思政”的起点,走进展馆、深研资料、讲解故事,从历史角度、文学影视作品的视角观察党的理论创新新进程,以历史思维梳理高质量发展形成脉络,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下英勇不屈的抗战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情怀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志愿者林锦煌动情地说。团队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美育课程的资源,化身宣讲员,为小学生讲解《血战漫川关》、《王新亭将军的革命斗争故事》情景课程。在林锦煌看来,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美育课堂创新形式下,实现了红色革命精神和爱家爱国情感的快速植入,团队成员也以青春力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贡献了微薄力量。
  美育思政:聚焦留守现状痛点,融合大小课堂助力协同育人
  聚焦乡村美育资源薄弱现状,团队以“童心向党·筑梦未来”为主题,打造“会说话的乡村美育课堂”。针对儿童认知特点,开设《党旗党徽我知道》、《七七事变》等课程,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党的故事、国家发展成就。同时,发挥专业所长,开设刮画、种子画、粘土脸谱、音乐启蒙等特色美育课程,点燃乡村孩子的艺术梦想。针对高扁小学缺乏专职艺术类、心理健康教师的情况,团队创新融入“美育疗愈”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心理主题艺术活动及讲座,探索美育促进心理健康的新路径,让美育的温暖力量深入乡村教育肌理。
  艺术是大众的,团队为上津镇高扁小学学生组织各种艺术展演活动,包括“我和我的家乡”绘画作品展、我心中的上津古镇、村演晚会等各类主题,搭建对所有人敞开的舞台,让每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许舞台上的一次灯光、舞台下的一阵掌声,就能为我们多培养一个自信开朗、热爱艺术进而热爱生活的人。学习、展示,再学习、再展示,这样的互动多一些,艺术实践活动的水平和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知行合一:聚焦设计服务现实,融合师生骨干助力协同育人
  “设计必须回应现实需求,服务社会是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胡康教授在动员会中强调。团队利用实地走访、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开放式访谈等方法对当地农户、政府、企业等进行调研,总结出新铺镇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与痛点:包装质量差、缺乏品牌矩阵产品线、县域形象文化属性弱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团队对接当地县镇府电商办,逐步跟进设计需求、完成设计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团队为毛陈镇、新铺镇策划并设计了“孝感孝文化”、“楚荷香”、“麻糖”、“孝感米酒”系列产品共12款农特产品包装,并为毛陈设计了区域形象设计体系,取得了设计实践的落地转化与广泛的社会赞誉。
  团队成员孙然对她在实地调研石庙子村既有墙绘成果后表示:“学校连续3年的美丽乡村缔造工作成果在当地落地,与地方优美环境和谐相融,主题鲜明,为我们此次墙绘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基于扎实调研和结合高扁小学校园环境及教育需求,团队师生以“运动阳光”与“素质教育”为主题,精心设计两套墙绘方案。师生们顶烈日、战酷暑,历时7天完成90平方米的墙面绘制,让石庙村小学经历了一场“颜值革命”,用艺术专业实践回应乡村文化建设需求。
  从黄家湖畔到秦巴腹地,武汉科技大学师生以艺术为纽带,将个人成长坐标锚定于国家发展蓝图。这堂在田间地头、在乡村课堂进行的“美育浸润”思政大课,不仅让高扁小学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与温度,更让青年学子在“自找苦吃”的躬身实践中深刻体悟了“国之大者”,通过探寻红色文化圣地、美育课堂、艺术展演、区域设计服务等多重实践,实现学生思想精神境界的升华与专业价值的淬炼。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郭慧霞总结道:“当青春脉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小我’的成长便自然融入了‘大我’的格局。这正是我们探索‘艺术思政’‘美育思政’育人新路径的生动实践和宝贵收获。”
  未来,武汉科技大学将持续深化“美育浸润行动”,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将艺术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火热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才干,打造“美育育人思政铸魂”的实践新画卷。(通讯员:赵亚龄 李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