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基因解码”实践队赴湖南芷江开展红色实践
2025-07-22 16:11:00
作者: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胜利荣光。7月12日至14日,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基因解码实践队在蔡明广、崔晋文、汪喆伦三位老师带领下,赴湖南芷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夜游和平湖感悟民族交融,到探访老党员解码家族红色传承,再到走进纪念馆重温胜利史诗,青年学子在沉浸式实践中完成了一场跨越三代的红色接力,让"红色基因代代传"的使命在青春行动中落地生根。
  光影绘史诗:4公里长卷里触摸民族与胜利的温度
  "沅有芷兮澧有兰",芷江的名字里藏着千年文脉。7月12日晚,实践队登上游船,夜游怀化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型水上声光影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4公里光影长卷。从《鹰猎长空荡波影》中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战的烽火,到《一纸降书落芷江》中受降纪念坊见证的胜利荣光;从《盛世侗乡梦逐月》里侗族大歌的悠扬,到《幸福芷江新时代》中各族群众的笑脸……6大篇章11处景观,以光影为笔串联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千年史。
  当龙津风雨桥的灯光骤变,战火硝烟的光影在水面炸开时,船上瞬间安静。"80年前的胜利不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是无数人用热血换来的。"实践队成员赵芽望着夜色中受降纪念坊的剪影,眼眶发热。返程时,队员们望着风雨桥的灯火,默默约定:要把这片土地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家史映初心:九旬老党员的家族故事照见红色传承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医院病房,探访年近九旬的老党员。老人插着输液管,呼吸略显费力,却仍清晰记得家族的红色往事。"
  父亲10岁时在老宅给地下党放哨,看到陌生人就报信;三个兄弟十几岁参军抗美援朝,三伯父唐书华21岁因战伤去世,祖母说'保家卫国不后悔'。"
  家属擦拭着泛黄的相册,照片里老人的祖父与地下党第一书记站在老宅庭院,如今已在乡镇博物馆展出。更让队员们触动的是,老人在煤矿工作时,曾拍着桌子为40个临时工争编制,要求食堂给晚下班工人留饭。"课本里的'革命精神',原来藏在这些具体的故事里。"实践队成员张艺璇在笔记本上记下"放哨报信""少年参军""争来的编制"等细节,"这才是最鲜活的红色教材。"
  场馆忆烽烟:从"V"字雕塑到"止战"二字读懂胜利分量
  7月13日下午,实践队走进芷江抗战受降纪念馆。高8.5米的受降纪念坊上,3500多个抗战烈士的名字格外醒目;入口处"1945.8.21"的红色标识,标注着日军在此受降的日子。"以前说'铭记历史',今天才懂要记住具体的日子、具体的人。"
  队员周雯倩对着"V"字胜利雕塑拍照,打算用作课堂宣讲的素材。受降会场旧址内,谈判桌、四国国旗、"V"字标志保持原貌。1945年8月21日至23日,日本降使在此谈判受降。"这张桌子见证的,是百年屈辱的终结。"队员们望着谈判桌,结合前一晚光影秀中的烽火画面,更懂胜利来之不易。离开时,夕阳照亮出口处"止战"二字。"这不是参观的结束,是传承的开始。"队员们说。
  青春接力棒:把芷江故事讲进课堂、传向远方
  三天实践结束,返程的车上,队员们翻着笔记和照片,心里装着沉甸甸的计划:周雯倩整理纪念馆史料,准备做成课堂案例;赵芽构思"芷江故事"宣讲稿,从风雨桥讲到受降现场;张艺璇反复听访谈录音,想把老党员的故事编成情景剧。"
  从爷爷辈的烽火,到老师的引导,再到我们的实践,这是一场永远在线的红色接力。"实践队成员表示,他们会带着芷江的嘱托,让军事受降的荣光与和平的信念,在青春的讲述中代代相传。(通讯员:赵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