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开设特色语文课程,带领学生探寻汉字魅力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中,汉字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语文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汉字蕴含的文化底蕴,激发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7月17日,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心策划开展了一堂主题为《“字”从遇见你》的特色语文课,本次课程由小熊老师主讲,她以生动的讲解和细致的指导,以趣味鲜活的形式为支教地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汉字文化的窗口,开启汉字探索之旅。

课程伊始,小熊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以“看图猜字”的趣味小游戏点燃了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们进行激烈的讨论,发现汉字最初像一幅幅简笔画,这其中就藏着古人对世界的观察。随后,小熊老师在展示“山”“舍”“好”等甲骨文时说:“这些刻在骨头、龟甲上的符号,是古人生活的‘日记本’,看到它们,就像看到了古人的‘宇宙’。”
为了追溯汉字起源,课堂中呈现了多个传奇说法。小熊老师从《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说到伏羲依河图洛书画八卦的神话,再讲到郑樵的八卦演化汉字说,每个故事都让孩子们为传统汉字之美而着迷。而其中仓颉造字的传说更是在课堂上引发了热议——“仓颉有四只眼睛,能看清兽蹄鸟爪痕迹”“最早的文字是照着事物样子画的”。小熊老师为孩子们解释道:“传说或许不是真的,但它们告诉了我们汉字是从生活中演变而来的,比如‘月’像月牙,‘雨’像雨滴,这些都是古人从观察自然中得到的智慧,饱含古人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与热爱。”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汉字的“成长”历程,课程中还展示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七种字体演变对照。看到“马”字从甲骨文“马头、马身、马尾”的形象,变为楷书中方正的“马”,孩子们惊叹道:“原来‘马’以前长这样!”“草书就像小马在跑!”……这些生动的比喻让字体演变的历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汉字构造智慧在“六书”知识中更为淋漓尽致地展现。象形字“口、羊”,指事字“上、下、刃”,会意字“休(人靠树休息)、森(多树长一起)”,形声字“沐(用水洗,读‘木’音)、湖(和水有关,读‘胡’音)”……一个个例子让孩子们愈加明白了汉字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而彼此是有联系的,有规律的。随后,小熊老师讲到转注字“老”和“考”都表长者,假借字“自”从“鼻子”变“自己”,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认字这么有意思!”
课程最后,趣味应用环节彻底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字谜“圣旨同王令(玲)”“失去凡心(凡)”让孩子们在拆字形中锻炼思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等歇后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谐音妙处;“乐在骑(其)中”“默默无蚊(闻)”等广告谐音,让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汉字的乐趣。
此次特色语文课程作为文华学院长枫支教队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正是对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理念的呼应。长枫支教队始终致力于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拓宽支教地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多领域知识的兴趣。正如小熊老师所说:“汉字里藏着祖先的故事,希望孩子们爱上汉字,读懂自己的文化。”后续,长枫支教队将持续深耕支教地基础教育,将更多元的课程带给学生们。这堂特色语文课,不仅向孩子们传授了知识,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通讯员:肖杨 李雪莹 郭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