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以文化自信铸魂的时代新人——武汉东湖学院文化育人实践与探索
武汉东湖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构建“筑基—提质—赋能”的文化育人新模式,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文化力量。
一、大决心推进,为文化育人筑基
以体制建设为根基,推进文化育人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
一是健全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以全国文明校园创建为抓手,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教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一体规划,同步统筹。
二是完善制度。制定实施《武汉东湖学院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工作的实施办法》《武汉东湖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武汉东湖学院“五个思政”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以制度为抓手推进文化育人工作。
三是落实保障。抓住全国文明校园创建、湖北省专业监测评估、学生思政工作考评等契机,将文化育人情况纳入教育评价改革监测指标体系,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督导范围。学校连续3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连续2届获评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连续7届获评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2025年4月,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二、大手笔设计,为文化育人提质
构建“课程+讲堂讲坛+文化活动”的教学设计,为文化育人提质。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依托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优势学科专业,在形势与政策、党团课教育等思政课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必设专题,在专业课程中增加选修课数量,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
二是办好讲堂讲坛。开设道德讲堂、东湖青年讲堂、东湖学术讲坛,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文化名人等到校开展专题讲座,三大讲堂共同构成覆盖价值引领、青年成长与学术前沿的立体化文化教育矩阵。与红安、英山等地红色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文化馆围绕“党建共建、课程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四大主题开展深度合作。先后举办讲座115期。
三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迎新晚会、艺术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5·25心理健康节、体育文化节、毕业晚会等“两会五节”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艺术活动中。每年举办各类活动100余场。开展“万人同上党史课、万人同上思政课——风雨百年路·群英百人颂”大型音乐朗诵直播展演,吸引了30余万网友“围观”。开齐开足艺术、体育和劳动课,每天7点半组织学生开展晨读晨练。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各类荣誉700余项。
三、大力度融入,为文化育人赋能
把文化育人融入校园环境、网络空间、一站式学生社区等多个育人场域,多途径为文化育人赋能。
一是融入校园环境。建成张之洞雕像、青年毛泽东雕像、《智者苗圃》雕像等古今中外名人雕像等文化地标。运用户外巨型宣传栏、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横幅等宣传阵地开展红色宣传,形成“天天见”“时时见”“处处见”的生动景象,营造“一景一物皆育人”的环境氛围。建设校史馆、雷锋文史馆、古风博物院、孔奇艺术研究所、农博馆等六大育人场所集群,将课堂搬进场馆,将校史校情教育和红色教育纳入新生入学课程。
二是融入网络空间。打造“报、台、网、微、屏”等全媒体传播平台,师生故事和文化育人同频共振。围绕“人”“事”“情”“景”策划制作系列主题短视频,刷爆朋友圈,获“百万+”点赞。开展“我们的节日”“校园二十四节气”“你好,东湖”等短视频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师生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中获多个奖项,荣获“湖北省宣传思想先进个人”、湖北省高校十佳综合性网站、优秀新媒体账号、优秀新媒体作品等荣誉。
三是融入学生社区。制定《武汉东湖学院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将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社区。在实验室建设大学生党员创新工作室,以党员示范引领文化创新实践,打造双创孵化器。在社区建设54间学生组织活动室,实现一组织一场地一品牌,打造青春梦工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月下沉学生社区30余次,全体党建与思政管理干部、学业导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入驻社区,思政课教师和先进典型人物进社区开微课60余次,460名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楼层长。(作者:姚海峰 张丽 张红 )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