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金秋九月竞锋芒 双创实践谱新章
金秋送爽,创新潮涌。武汉生物工程学院2025年度“长河-金秋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全校1274支团队、3500余名学生,在12个学院的初赛现场展开激烈角逐,为学校“长河杯”大赛十周年增添亮眼注脚。
专创融合:锚定产业需求,彰显专业厚度
在专创融合赛道中,一批既植根于专业所学又直指产业需求的创新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妙手仁芯医疗机械臂”团队,将深度学习算法与高精度运动控制相结合,旨在解决远程医疗或精准手术中的难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非组培转化番茄”项目,利用基因编辑与遗传转化技术,为番茄的遗传改良和高效育种提供新的技术路径。该项目负责人朱正涛感慨:“参赛让我们更深刻体会到,专业学习不仅是理论积累,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比赛中,各参赛团队围绕项目概述、市场分析、技术方案、商业模式等维度展开阐述。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张予川教授评价:“专创融合赛道的项目覆盖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工程、智能医疗、智慧农业等众多领域,既体现了学生的专业功底,更凸显了‘从实验室到应用场’的转化潜力。”
AI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激发创新活力
紧跟“人工智能+传统产业”发展趋势,参赛项目纷纷探索“专业+AI”的创新范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AI作物病虫害诊断仪”团队,研发搭载高精度传感器与自主图像识别算法的设备,实现田间病害实时监测与早期预警;机电学院“穹顶之眼”团队推出无人机建筑外立面AI检测系统,通过智能影像分析,大幅提升建筑安全检测效率;艺术学院团队另辟蹊径,将AI生成式技术与楚纹饰、汉服形制等结合,让传统文化元素焕发时代生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石曙东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度重构传统专业创新模式,‘长河杯’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演练场——学生不仅掌握技术工具,更学会用智能思维解决行业问题。”
红色公益:厚植家国情怀,践行社会责任
在大赛中,一股充满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青春力量格外引人注目。文学院18个路演项目聚焦数字文创、非遗活化、文旅策划等领域:“数字楚辞”团队运用沉浸式VR技术重现屈原行吟场景,让经典文化可触可感;“非遗新生代”团队通过短视频与IP运营,为传统手工艺搭建触达年轻群体的桥梁。体育学院的12个参赛项目则瞄准健康管理、银发经济、民族传统体育等民生需求:“楚韵新声”将湖北民歌与电子音乐融合,创作兼具艺术性与传播性的民乐新编;“银发健身工坊”针对社区老年人设计适老化器械与趣味课程,助力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
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黄亚兰教授评价:“这些项目不仅有技术含量,更饱含对社会的深刻观照——大学生用创新回应现实需求,彰显了双创教育的深层价值。”
师生共进:以赛促教促学,培育双创沃土
“长河杯”不仅是竞赛舞台,更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平台。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马红霞副教授与“靶向磁炭”团队将四环素治理难题转化为实践课堂,指导学生完成从原料筛选到工艺优化的全流程,团队成员金子濠感慨:“参与项目让我们真正理解,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真实问题。”
副校长、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妍玲表示:“教师指导参赛的过程,既是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更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师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这正是双创教育的初心。”
十年深耕:厚积薄发,续写双创华章
今年6月,学校成立大赛组委会并制定实施方案,千余名学生在暑期积极备赛,教师团队全程跟踪指导。目前,各学院初赛已圆满结束,评委从技术可行性、商业模式、个人成长等维度提出专业建议,晋级复赛的团队正全力冲刺。据悉,总决赛将于11月初在问天湖畔创业大讲堂举行,届时将汇聚更高水平创新成果,全面展现武生院学子“敢闯会创”的青春风采。

作为学校乃至湖北高校双创领域的品牌赛事,“长河杯”十年间在选拔双创人才、培育双创项目、搭建双创平台、推动成果转化、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双创氛围、打造双创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展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窗口,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肯定。(通讯员:李洁 朱怀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