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 武汉城市学院800余名学子沉浸式感受生产制造的“速度”与“精度”
为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武汉城市学院组织23级机电工程学部全体本科生共计800余人,包乘列车前往河南洛阳开展实习。本次实习串联起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到动手、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前沿的完整学习链条,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工业实践课。
多方协同保障,筑牢实习安全与理论根基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大规模跨省实习,校领导亲自协调部署,确保实习方案周密详实。武昌火车站为保障学校学生团队顺利出行车站精心组织,提供“点对点”服务,协调警力引导18台大巴安全落客,实现从校门到车站无缝衔接,设置“三专”通道在进站、安检、候车环节开辟专用区域保障高效通行。组织休班“头雁”队员举牌引导,分车厢带队,秩序井然,站台上繁忙有序的场面,成为车站优质服务的最佳见证。
“安全是实习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老师在讲座中反复强调,10月12日上午,实习队伍顺利抵达洛阳生产基地,经过短暂休整,当日下午即召开了全员参加的安全教育讲座,这场安全教育为后续实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走进多元企业,沉浸式感受制造行业百态

“28秒!就见证了一个空调外机的诞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的吴昊盯着计时器,轻声惊叹。格力电器(洛阳)有限公司,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企业讲解员介绍道:“这28秒,是机械设计、电路、机电传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你们现在学的每门课,都是它的基石。”吴昊深吸一口气,课本里抽象的效率、自动化,此刻化作了耳边的运转声。
相较于格力的轻灵迅捷,中实洛阳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则展现了一种厚重磅礴的力量感。高大的厂房内,行车吊装着数十吨重的工件缓缓移动,巨大的机床正在对金属进行“雕刻”。“从钢水到成品要过几十道工序,我们能从钢锭做到成品,这就是全产业链!”老师接着说“就是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能求外人。”当同学们触摸过精加工齿轮的微米级精度,不仅感受到工业制造的严谨,更触摸到中国工业的坚实脊梁,读懂了不依赖、精益求精的大国匠心。
而在锐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业制造的精密被诠释得更为细腻。“别小看这个接口的平整度,它直接影响密封性和使用寿命。国标是0.01mm我们的标准比国标还要严格一丝。”一位质量工程师拿起一个零件,对围拢过来的同学们说。这“一丝”的严苛要求,让学生们真切明白,无论是重型机械的大块头,还是电气设备的小部件,都藏着中国制造的品质坚守,也深刻理解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一准则的真正分量。
在河南科技大学的中国轴承陈列馆,一场跨越千年的技术之旅就此展开。从最古老的木质轴承,到应用于高铁、航空航天的高精密轴承,琳琅满目的展品无声地述说着工业基础件的进化史。“原来,我们国家的轴承技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历程,”一位同学感慨道“以前总觉得轴承不起眼,现在才知道,它不仅撑起了我们的高铁、飞机,更藏着国家从跟跑到领跑的奋斗故事!”在这里,同学们拿起不同的轴承模型,通过实物观察其内部结构,进一步理解了轴承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场景。他们深刻感受到,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支撑起了庞大工业体系的基石力量。
聚焦智能前沿,体验科技赋能产业变革

在中国一拖收获机具公司,农业装备的智能化程度彻底颠覆了同学们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印象。展厅里,一台最新款的玉米收获机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技术人员介绍:“它搭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作业状态,自动调节行进速度和割台高度,确保颗粒归仓。它的籽粒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秸秆粉碎还田率超过90%。”金色玉米模型在灯光下闪耀,映照着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广阔蓝图。
“成功了!”当机械臂终于按照自己设定的路径完美运行后,一位同学忍不住欢呼起来。10月17日的机器人基础实训可谓本次实习的一大亮点,在学习了基本编程原理后,他们亲手在实训平台上操作机械臂,编写指令,看着机器人精准地完成关节运动、直线轨迹描绘甚至复杂的圆弧动作。这种从代码到物理世界运动的转化,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随后的智能边缘控制课程,则是一场思想的升华。实训老师从1930年的模拟仪表讲到1969年PLC的诞生,再延伸到如今的边缘计算,清晰地勾勒出工业控制技术的演进脉络。“为什么边缘控制越来越重要?”老师接着说道“因为对于许多工业现场来说,云端的计算太远了,边缘控制响应更快、更可靠,数据隐私性也更强。这是工业智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番讲解,如同在同学们心中点亮了一盏灯,让他们对连日来在不同企业看到的自动化、智能化场景,有了更高层次和更前瞻性的理解。
融思政于实践,参观小浪底与专题讲座

尽管实习日程紧凑,但学校始终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环节,除在工厂车间的“大国重器”等教育外,学校巧妙利用实习间隙,于10月18日组织师生前往小浪底水力发电站开展参观学习活动。这座矗立在黄河干流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映入眼帘,便以其磅礴的规模与先进的技术震撼了每一位同学。这份震撼不止源于工程本身的宏伟,更来自其背后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回溯小浪底的建设史,这不仅是一部水利工程的建造史,更是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勇拼搏的奋斗史诗。它让曾经“十年九灾”的黄河中下游,蜕变为守护一方安澜的坚固屏障,生动彰显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实地感受这一“国之重器”在防洪、防凌、供水、发电和生态改善方面的巨大综合效益,同学们能深刻领悟到“黄河宁,天下平”的道理。
10月19日上午的《从数字化车间到AI云工厂》专题讲座,为学生们梳理了连日来的所见所闻,将现场的感性认识提炼为理性的工艺认知。讲座从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起,详细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必然趋势。下午《曲轴加工工艺》专题讲座上,当讲师逐一解析铣键槽、磁粉探伤、动平衡等核心工艺,并报出那些苛刻的技术指标——“对称度误差不超过0.05mm”“检测灵敏度达0.1mm”“不平衡量控制在5g·cm以内”时,台下响起一片轻微的吸气声。这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在毫厘之间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它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精密制造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正是由无数个微米级的精度累积而成。
机器人工程一班郭帮浩同学在实习总结中写道:“在洛阳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感受中国制造的力量。从传统制造到智能转型,从微小零部件到重大装备,这次实习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的广度与深度,也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校长陈建勋介绍道:“我们始终坚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融入行业。通过这样与企业深度对接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们不再是闭门造车式学习,而是能走进企业生产一线、研发中心,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双赢,更是对学生个人成长、行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都大有裨益的多赢局面。”(通讯员:王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