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院教师曾志红:用匠心搭建育人桥梁
曾志红,文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电信系教师,凭借《知识图谱赋能〈电工电子学〉智慧教学》案例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云集的第二届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高校教师智慧教学案例竞赛(浩埔杯)荣获二等奖。

曾志红老师在教学中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混合教学”的课程建设体系有效解决了《电工电子学》课程知识点抽象难懂的教学痛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她对“数字赋能教育”的执着探索,用技术破解教学痛点的生动实践实现了将每个学生都拉到课程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点一点捡起知识点,让每个人学有所获。
突破教学痛点:从“知识孤岛”到“图谱网络”
面对《电工电子学》这门平台基础课程起初教学的吃力感产生的一些困难如学生参与感不强、学到的知识不会运用等,曾老师创新性地构建了可视化神经网络,形成"理论-计算-应用"的完整知识链,搭配智慧树平台、课堂派、AR仿真实验视频等,让抽象的电路原理变得可感可学。在曾老师的课堂上,知识的逻辑关联不再抽象,学生通过知识图谱的帮助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脉络,碎片化的知识点也形成了知识链条。
曾老师的教学创新不仅体现在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上,更构建了全流程的智慧教学体系。课前,通过AI助教了解到同学各自的不足与弱势,推送个性化图谱节点资源与AR仿真实验视频,让预习更具针对性,为后面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课堂上,她借助课堂派工具展开教学,学生带着图谱梳理的问题参与小组探究,将线上所学转化为线下讨论成果。课后,针对40余个高频难题,匹配虚拟实验模块,学生可随时通过仿真验证解题思路,形成"预习-学习-巩固"的完整闭环。曾老师可通过小程序浏览批改学生的作业,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效率。
破题课堂 用知识图谱给课程“搭骨架”
《电工电子学》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知识点零散、逻辑关联复杂,学生常陷入“学了忘、用不通”的困境。曾志红老师的破题思路,是给课程装上“知识图谱”的“骨架”。
曾老师通过“知识图谱+混合教学”的课程建设体系让抽象的电路原理变得清晰起来:学生扫码即可查看知识点的层级关联,课堂上能通过智慧平台的数据分析,实时定位共性薄弱点;课后还能获得基于图谱的个性化练习。
她强调:“在整个智慧树里面我们主要是以互动的形式为主,使得知识图谱贯穿课程整个环节”——技术不再是“装裱课程的工具”,而是真正打通“学会”与“会用”的桥梁。
改革缩影:让智慧教学落地“以学生为中心”
在文华学院,曾志红老师的探索并非个例——学校正持续推进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智慧教学改革,而她的案例,正是这场改革的实践缩影。从课堂里的“知识点拆解”,到赛场上的“模式创新”,曾志红老师的目标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她表示,不管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我都要让他调动起来,来学会这门课程。让学生“想学什么立马可以得到相应的资源”,用好的逻辑结构配备线上资源让学生一定学得会。
这次获奖,不仅是对她个人教学探索的肯定,更展现了学校在智慧教学改革领域的成果——当技术与教学同频,“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便是改革最朴素的初心。(通讯员:裴鑫楠 胡婷 郭子嫣)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