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古琴拨动青春心弦——文华学院肖金云老师的“破圈”传统文化课
2025-11-06 14:19:00
作者:

  在文华学院一间寻常的教室里,汉语言文学的非遗课堂上,经常传出《诗经》的悠悠吟唱与古琴的泠泠弦音。这并非穿越剧的场景,而是肖金云老师的“古琴歌弹唱”课堂。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古琴歌弹唱这项非遗成为多数人的心灵栖息地,肖金云老师不仅向文华学子传播文化知识,还对学子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洗涤。

  缘起:从千年古韵到一方讲台

  对于肖老师而言,与古琴歌的相遇,并非仅仅是邂逅了一门古老技艺,更是找到了一位能够与当代灵魂对话的“知己”。“从琴声震动木屋那一刻,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古琴。”肖老师眼里闪着光芒。“其实我自己也一直想要知道,古琴究竟好在哪里?这个好奇心驱使着我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古人,感悟了生活。”肖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回忆了自己与古琴相识相知的过程,语气温柔而有力量,就像在听一首悠远的琴曲一样。

  破壁:在碎片化时代构筑“心灵慢空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肖老师的课仿佛按下了一个“放慢键”,她认为,古琴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更是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精神栖息地”,与西方艺术和当代潮流不同,古琴散发着中正平和的独特魅力。“古琴的‘慢’,不是效率的低下,而是一种心灵的沉淀。它教会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在的从容与安定。”肖老师将自己所热爱的诗词和古琴相结合,将音乐与自身理论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发挥自我潜能。人与琴达成了一种深深的共鸣。指尖拨动的,不仅仅是琴弦,也是心弦。

  古琴作为“四艺之首”,其中正平和、大音希声的哲学追求与孔子所评价《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我来说,古琴是一个能让我回归平静地修身养性的法宝。”谈及至此,肖老师眼里流露出的满是对古琴的热爱。或许,正如肖老师所期盼的那样,古琴弹唱走进大学校园,不仅是为了让大学生了解非遗的魅力,更是为了让大学生们在喧闹中寻得一份难得的平静。

  滋养:从技艺学习到心性修养的蜕变

  这门课的魔力,体现在学生们悄然发生的转变上。肖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曾饱受注意力分散困扰、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坚持学习古琴、琴歌两个学期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她最初连五分钟都坐不住,后来却能为了完美弹奏一个乐句,独自在琴房练习整个下午”肖老师感叹道。这深深地改变了她的心性,这正是如今强调的从‘技艺学习’到‘心性修养’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古琴歌是诗词、古琴和人声的融合呈现,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古老的智慧与青春的困惑,在指尖与心弦的共振中,完成了文化的传递与人格的滋养。

  尾声:非遗传承与人文教育,没有明确的界限

  文华学院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可以让更多的学子体会到古琴歌的魅力,了解非遗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人文教育的创新,不在于形式的花哨,而在于能否像肖金云老师那样,找到那个能拨动时代心弦的切入点,让千年古韵,在青春的心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作为一项活态传承的非遗,本就来源于生活,了解非遗,也就意味着了解生活,让生活多一些色彩,让世界更加鲜活,因为,非遗本身就是可以让生活得更加美好的、身边的文化。

  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题上,文华学院一直在路上。与肖金云老师在传播古琴文化上一路同行,携手滋润文华学子内心深处,相信在未来,千年古琴的幽远琴韵,不仅能在山野林泉间回响,同样能在充满活力的文华学院中找到共鸣。(通讯员:张欣茹 宋瑞希 郭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