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民意、得民心,建更多“希望之地”
沿着西北典型的乡间小路颠簸前行,道路两侧农家平房错落。这条路,通向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丁家沟乡中心小学。学校距县城30公里,坐落在山野深处。校园内,没有破败、不见枯色,琅琅书声里,整洁的校园、橘红色的新教学楼、深绿色的草坪、多彩的校园文化墙……彰显着生机与活力,孕育着朝气与希望。
这是一处“希望之地”。3年前这里曾是全县最差的农村小学,2014年学校改迁新址后,一跃成为当地条件最好的农村小学。“这些都是‘全面改薄’带来的巨变,丁家沟乡中心小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会宁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两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薄弱学校改造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据了解,截至目前,竣工校园校舍建设面积达到1.05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采购完成517亿元,对540多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校互联网接入比例达到85%,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地不断探索,积累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
首先是层层落实责任。三部委联衔印发通知,明确目标任务,各地以省为主,统筹好规划、资金和项目,各市、县根据基本办学标准,逐校核实办学条件缺口,一一列出清单并纳入项目规划,扎实推进工程实施。同时形成工作合力,中央财政逐年加大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努力落实地方资金。国家发改委及时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聚焦解决城镇“大班额”和农村“大通铺”问题。各地发改部门积极行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建立完善了双月通报制度、定向调度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监督举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绩效推进制度等八项工作推进机制。
更重要的是,工作中广纳民智,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项目安排的建议,使项目建设能够“顺民意”。组织专家科学规划学校和教学点布局,有效防止遗漏和盲区,也避免了大拆大建,使项目的实施能够得民心。同时强化督查。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每年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对项目建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督查,及时督促和指导各地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地也立足实际,不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打造“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
随着“全面改薄”攻坚克难,“最好最美的建筑是学校”逐渐成为现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全面改薄”过程中,各地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保证项目的实施。广西各级财政均将“全面改薄”地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并尽最大能力加大投入,山东创新融资模式,增加大额长期信贷资金和政策性贷款规模,解决“全面改薄”资金问题。同时,为了节省成本,山东还为“全面改薄”项目打开了政策绿灯,明确了中小学校舍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予以免收。薄弱学校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是基本,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湖南积极开展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改革试点,探索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和工作任期制度。
“全面改薄”是在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民生工程,是“补短板”、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紧迫任务。
在取得了重大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这项工作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地区资金落实不到位、审批手续仍繁杂等。
未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全面改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面改薄”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做到强化省级统筹,确保责任落实;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细化项目管理,确保实施进度;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分步推进;坚持雪中送炭,建设好教学点。
更重要的是,要坚决守住质量底线,质量安全是“全面改薄”工作永恒的主题,“全面改薄”工作要经得起历史考验,真正建成“安全工程”和“放心工程”,就必须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全面改薄”,促进教育公平。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