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秦磊华: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智能基座”全方位助力高校课程建设
2022-06-21 11:29: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计算机人才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2020年教育部与华为联合发起“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项目,着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首批布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72所高校。华为联合试点建设高校持续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共同致力于让鲲鹏、昇腾成为理工科学生的必备技能,为数字经济时代培养能够共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计算产业革命的卓越人才。

  近日,“智能基座”试点建设高校、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秦磊华接受中国教育在线专访,就如何通过新课程改革构建IT生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分享建设经验。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秦磊华教授

  “智能基座”助力解决IT生态创新人才培养难题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IT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打造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我国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

  构建IT生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了解IT生态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能力要素。秦磊华认为,从宏观要求来看,IT生态创新人才能力要素是一个从高到低多层级的生态链,包含自主软、硬件研发;迁移、适配、集成、调优;自主应用系统开发;自主系统维护等四个层次。

  如何将宏观要求具体化落实,使产业需求转化为教学要素,以能力要素作为课程目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培养体系,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秦磊华表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原理讲授与IT生态技术有效融合,有限学时与新内容的协调,新教学内容配套的资源建设,教师的认知、知识、能力更新以及培养体系如何支撑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等五大方面的问题。


图源:秦磊华《建设新课程:IT生态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演讲PPT

  “智能基座”新课程建设,构建IT生态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课程建设质量与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智能基座”从宏观要求和具体实操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宏观上,基于能力要素的四个层次建设课程,培养IT生态的全系列人才。不同类型的高校,甚至每所学校的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能力要素生态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具体实操方面,“智能基座”针对培养体系五个难题提出五大措施:一、开展师资培训,通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沟通与交流,将产业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普适性原理有机结合。二、线下线上教学、课内课外有机协同,建设一批线上学习资源,通过合理组织与安排教学环节、创新教学设计,有效解决学时与新内容的协调问题。三、以最新产业趋势、最新产业技术和最新产业实践为基础,开展新课程建设。四、通过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建设、产教协同项目等方式有效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五、培养体系方面,高校提供机制上的保障,在传统学分体系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将学生参与华为开源社区的开发活动、众智计划等纳入学分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教授新内容、教学新模式和学分新体系,从课程、教师、培养体系全方位进行改革与创新,系统化地解决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最终达到培养目标的达成和IT生态创新能力养成的目的。

  在采访中,秦磊华教授介绍到,华中科技大学很早就开始在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产教融合的探索,但维度相对而言较为单一,加入“智能基座”后,产教融合的维度从课程到师资再到培养体系,涉及的范围更广、程度也更深,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飞跃,他表示“‘智能基座’能更好地推进前期华中科技大学在系统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设计,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这也是我参与‘智能基座’的初心。”

  在谈到“智能基座”新课程建设的思考时,他提到“智能基座”新课程建设首先是更新教学内容,将鲲鹏、昇腾等根技术知识融入计算机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教材案例,配套练习等。同时,在实践教学上也需要增加“智能基座”新元素,引入鲲鹏、昇腾等根技术的相关实验,再通过课赛结合的方式设置课外学分,引导学生参与竞赛等实践活动,包括中国开源软件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产业命题赛道华为鲲鹏、昇腾命题等,拉近教学与产业的距离,让学生通过聚向性大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其次是开设新课程,如:开设鲲鹏创新实践课和昇腾创新实践课,指导学生系统学习鲲鹏、昇腾核心技术,参与系列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再次是整合专业原有的课程内容,同时基于“智能基座”各项平台,并融入智能时代新要求,整合形成如智能硬件等新的课程。


图源:秦磊华《建设新课程:IT生态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演讲PPT

  进一步加强与“智能基座”项目合作,为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培养更多生力军

  谈及未来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目标和思路,秦磊华表示将围绕课程目标、师资培训、课程资源和课外实验与创新活动展开。

  第一要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软硬件协同的系统能力。他认为课程目标是教学的纲,由它来带动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内容的建设,包括教材的建设与资源的建设,这是根本,是课程教学的牛鼻子。”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案例设计。加强“智能基座”课程的案例设计,结合产业技术,将师资培训的内容从理论知识和产业发展拓展到案例设计。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实践体系与实践环境。目前实践教学引用了鲲鹏、昇腾等技术,下一步在实验环境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构建基于IT生态技术的真实实践环境与实践体系,形成用IT生态真技术、研究产业真问题的育人真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的创新人才。”

  秦磊华强调,“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能为产业服务;未来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同步依托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智能基座’为产教融合树立了典范,也极大地推进了新工科人才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我们想通过‘智能基座’项目,更进一步提升学生IT生态创新能力,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华中大学子毕业后能积极投身华为等IT生态头雁企业,期待我们的学子能将个人的成长与计算产业的创新发展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建功立业。”秦磊华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