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首日唱响“蓝天村晚”、感悟乡村振兴后,南昌航空大学航空服务与音乐学院“相遇美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步履不停,在抚州大地上持续书写“行走的思政课”新篇章。第二日,实践团师生深入金溪县陆坊乡、左坊镇及鹤城镇,在千年书院感悟文化传承,在革命旧址追寻信仰之光,在基层调研中倾听民声,以精彩文艺汇演服务乡民,全方位深化实践内涵,彰显青春力量。
书院传薪:古韵新体验,非遗印心间
始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青田书院,历经七百载风雨,静卧于陆坊乡旸湾村。这座为纪念心学大师陆九渊而建的学府,其兴废沉浮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坚守史。实践团师生在书院“山长”的引领下,于旸湾草堂肃穆恭拜陆九渊像,感受“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精髓;在静心亭学习编织竹条小船,指尖流淌的是非遗技艺的匠心与韧性;在版本房亲手体验古老雕版印刷术的神妙,“字字皆辛苦”的敬畏感油然而生。精心设计的“竹简祈福”、“求学之礼”等活动,更让书本上的“非遗传承”变得可触可感,成为一场沉浸式的文化寻根。临别之际,非遗传承人语重心长地寄语学子:“希望你们挺膺担当,心怀热血,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旧址寻烽:弹痕铭历史,古樟证精神
带着书院的余韵,实践团转赴左坊镇后龚村,探访中央红军军部旧址群。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走进教导团、卫生部、无线电队旧址以及周恩来旧居。简陋的土房、斑驳的标语、陈旧的用具,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红军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的峥嵘岁月。讲解员深情讲述的革命故事,特别是红军卫生员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学子。
旧址旁,一株千年古樟巍然屹立。它虬劲的枝干如巨伞擎天,皲裂的树皮上,清晰可见当年战火留下的弹痕印记。晨雾缭绕中,古樟守护下的龚氏祠堂马头墙轮廓分明,恰似一支支指向苍穹的火炬。这株伤痕累累却生机勃勃的古樟,不仅是村落的地标,更成为解码中国革命精神密码与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力的时空坐标,无声诉说着“精神赓续是国家富强动力”的永恒真理。
鹤城焕艺:星光映氧吧,村晚暖人心
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与精神的充盈感,实践团于傍晚抵达“天然氧吧”资溪县鹤城镇。这座坐落于大觉山脚的秀美小镇,空气中每立方米高达26万个负氧离子,为风尘仆仆的学子们洗去疲惫。然而,他们无暇沉醉于清新空气,短暂休整后,便迅速投入到熟悉的“蓝天村晚”筹备中。
夜幕降临,鹤城镇的临时舞台再次被南航学子的热情点亮。熟悉的旋律响起,优美的舞姿翩跹,一场充满青春活力的“视觉盛宴”在星光与负氧离子交织的夜空下精彩上演。这是“蓝天村晚”品牌的又一次温情绽放,是学子们将白日的文化感悟与精神洗礼,转化为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具体行动。台下鹤城居民热烈的掌声与灿烂的笑容,是对这场“行走思政课”最温暖、最直接的肯定——艺术之光,再次点亮了乡村的夜晚,也照亮了青年学子服务奉献的初心。
从青田书院七百年的文脉传承,到红军旧址弹痕古樟见证的信仰力量,再到鹤城镇星光舞台上的艺术惠民,“乡遇美好”实践团的第二日行程,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长旅。实践团成员在古书院触摸中华智慧之根,在革命圣地汲取信仰之源,最终在绿水青山间以艺术践行服务之诺。
这绝非简单的行程叠加,而是一场由表及里、由知到行的深度实践。它深刻印证:民族振兴的基石,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精神财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国家富强的动力,在于一代代青年将历史赋予的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南昌航空大学航空服务与音乐学院学子正以坚实的脚步和赤诚之心,在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上,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