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制药到智能制药,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医者仁心。”近日,南昌交通学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黄丽娟赴江西省樟树市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63科技园和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以“赓续岐黄薪火 智创健康未来”为主题,为该校人工智能学院“红色人工”社会实践队讲授了一堂沉浸式思政课。
走进仁和药业863科技园,实践队深入探访智能化中药提取车间、数字化质控实验室及现代物流中心,了解AI辅助新药筛选、大数据驱动的智能煎药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研发、生产优化及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直观感受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的澎湃动能。黄丽娟强调,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坚守中医药理论精髓和文化根基,“创新”则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产业升级。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正是“智创健康未来”的生动实践。黄丽娟鼓励学生立足专业所长,成长为传统瑰宝守正创新的现代化传承者。
“大家可知这铜药碾为何设计成船形?”在中国药都中医药博物馆,黄丽娟以一件馆藏珍品为教具,揭秘“药不过樟树不灵”的历史渊源,引导师生深入探究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3D展区生动再现了“白芍飞上天”的传世绝技,只见药工刀锋如游龙戏水,瞬间将白芍切成薄如蝉翼的飞片,引得师生们惊叹连连。黄丽娟指着展柜中陈列的一组磨损深浅不一的药刀说道,“每一道磨损痕迹都铭刻着匠人精益求精的匠心独运。”她进一步阐释,中医药炮制技艺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瑰宝,正是因为历代匠人始终秉持“分毫之差不可有”的严谨态度,在重复的劳作中追求极致,这种对技艺的敬畏之心、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是新时代学子与现代科技对话时必须传承的精神内核。
此次大思政实践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贯通千年智慧与时代使命,让青年学子在“守正创新”的文化底蕴中感悟传承,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锤炼品格。黄丽娟寄语学子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将中医药文化精髓与当代科技发展相融合,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来源:南昌交通学院;图文:王琴、罗慧娴、彭凤怡、邹馨婷、郑露露、徐情)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