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赓续陶阳里精神,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2025-07-22 17:06:00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千年窑火照亮古今。大家好,我是宣讲人聂子涵。大家好,我是宣讲人吴凡。如果说瓷土是陶阳里的血肉根基,那么千年窑火淬炼出的精神,就是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釉色灵魂。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走进这座“千年瓷都”的灵魂之地,共同破解这里窑火千年不熄的文化密码。


  大家有没有想过,2000多年的制陶传承、1000多年的官窑历史、600多年的御窑积淀,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才能孕育出“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盛世图景?答案就藏在陶阳里千年不灭的精神火种之中。这份火种,是匠人将历史文脉深植陶瓷血脉的坚守,从泥料配方到拉坯成形,每一道工序都镌刻着先人的智慧;这份火种,是对极致工艺的永恒追求,在青花勾勒、釉色窑变间,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匠心;这份火种,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勇气,当传统技艺邂逅现代理念,当东方美学对话世界潮流,陶瓷艺术正焕发着全新生命力。接下来,就让我们沿着“传承之韧、匠心之魂、创新之勇”这三条主线,共同探寻陶阳里精神的永恒密码,感受千年窑火淬炼出的文明之光!


  传承之韧:千年窑火的历史回响

  在现代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柴窑烧制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机。然而在陶阳里,守护千年窑火的接力棒却从未落下。这里既有世代扎根的匠人,以毕生心血守护技艺的纯粹;更有青春力量奔涌而来,为传统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今年盛夏,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实践队走进陶阳里,用年轻的热忱叩响传统工艺的大门。他们在泥捏塑环节,让泥土在手中变幻形态;在拉坯环节,感受泥土在指尖旋转成形;在釉上彩环节,用画笔为瓷器添上绚丽色彩。尽管技法尚显青涩,但每一次专注的尝试,都是对千年技艺的深情致敬。这些青春身影,用稚嫩却坚定的双手,搭建起传承的桥梁。但我们深知,文化传承不能仅依赖热情,更需要扎根大地的制度根基。在陶阳里,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悄然生长。如今,在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40多名瓷器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领300多名学徒,共同搭建传承体系,用心承载千年技艺,延续历史文化血脉。从理论研习到实操打磨,从传统技法到创新设计,每一次教学都是匠心的延续,每一次创作都是文化血脉的奔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辈子做一件事,祖祖辈辈干一件事,不是简单的事。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能见异思迁。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 陶阳里的匠人与青年们,正是以这份对文脉的坚守,在时代的浪潮中为陶瓷技艺的传承点燃起希望之火,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继续书写着生生不息的传奇。


  匠心之魂:瓷土熔铸的岁月坚守

  在陶阳里绵延千年的窑火传承中,工匠精神始终是熔铸于瓷土间的灵魂。非遗传承人查淑琼的故事,正是这份匠心最生动的注脚。今年70岁的她,将大半辈子的光阴都献给了陶瓷手艺。她自幼跟随父母出入瓷窑,从景德镇建国瓷厂的学徒,到系统钻研明清御窑技艺的匠人,再到如今仍守在制瓷一线的非遗传承人,寒来暑往数十载,始终未放下过手中的泥坯。“瓷不离手,才是工匠本色。”这句朴素的信条,贯穿了她的职业生涯。如今仍坚守制瓷一线的查淑琼,不仅自己从未放下泥坯,更将传承视为使命。今年盛夏,查淑琼向南昌应用技术师范学院实践队学生讲述陶瓷历史时,回忆起2023年10月11日那个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时,与她亲切交流制瓷技艺传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感慨:“总书记对我们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的赞赏,让我们备受鼓舞,也深感传承责任之重大 ,一定要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了根。”查淑琼手中的泥坯,不仅是个人信仰的见证,更是整个陶阳里匠人精神的缩影。这份对技艺的敬畏、对传承的热忱,早已融入每个陶阳里匠人的血脉。一代代陶阳里匠人以双手为笔、以岁月为墨,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技艺追求镌刻进每一件瓷器当中。而这些精湛的工艺标准,正是通过揉泥、拉坯、刻花、烧窑等72道制瓷工序,在力与巧的精妙平衡中得以实现,这些凝结着匠人心血的工序,在珠山大桥的铜雕上以艺术形式永恒定格,见证着匠人们将半生心血倾注于单一工序的执着坚守。他们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沉淀,让每一件素坯都成为匠心独白的载体。这些默默耕耘的陶瓷工匠,以毕生坚守擦亮传统技艺的光芒,让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陶阳里的窑火中永续传承,成为支撑千年瓷都屹立不倒的精神脊梁。


  创新之勇:釉色破界的时代突围

  在传承的厚土与匠心的窑火之上,陶阳里正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创新交响。秉承“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千年传统,陶阳里广纳四海英才,近些年超3万名“景漂”因瓷而聚,在陶瓷遗址中驻场创作,在釉色流动中迸发灵感,在窑火烈焰中碰撞火花。在这片创新沃土上,不仅有群体的智慧碰撞,更有个体的突破性探索。当27岁“景漂”艺术家王国逸将传统粉彩技艺用于绘制热门人物“拉布布”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场传统与潮流的跨界尝试,会为古老工艺注入全新生命力。面对传统粉彩古朴典雅的画风与现代热门形象明快简洁线条的碰撞,他深入研究“拉布布”的设计理念,在保留粉彩细腻渲染、独特填色等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大胆调整笔触与色彩搭配,最终反复试绘打磨,摸索出既保留粉彩韵味,又凸显潮流魅力的绘制技法。此外,陶阳里还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路径,打造融合御窑、民窑、老街、里弄等极富艺术元素的现代文化旅游主题街区。依托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契机和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号召,陶阳里以科技赋能传统技艺,借3D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让沉睡数百年的明清御窑瓷器碎片鸭形香薰重焕生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古老的陶瓷技艺焕发新生,更让世界看到:文化传承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刻,而是在守正与突破中,绽放永恒的生命力。


  如今的陶阳里精神,既保留着传统窑火的温度,又涌动着创新发展的热潮。它以传承精神守护文化根脉,用工匠精神雕琢品质高度,以进取精神开拓发展新局。从古老窑坊到现代街区,从师徒传承到产教融合,从手工技艺到数字赋能,陶阳里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坚守初心。这一精神不仅属于陶阳里,更化作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面向未来,陶阳里将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而这份使命,无论是陶阳里匠人手中的泥刀,还是我们指尖点赞的支持,都是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添上属于这个时代的釉色。让我们以传承为胎、以匠心为釉、以创新为火,共同烧制中华民族的文化新篇章,让陶阳里的精神火种,在人类文明的窑炉中,永远跃动着东方的光!


  千年窑火,既是岁月的珍贵馈赠,更是陶阳里精神的生动象征。它穿越历史长河,见证时代沧桑,亦照亮未来前路。这片土地上,陶阳里精神如灯塔般指引匠人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勇担传承与创新使命,让千年窑火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闪耀。以瓷器为载体,让陶阳里的故事走向世界,既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借“千年瓷都”这张名片,彰显民族文化自信,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亮丽窗口。凭借传承的坚守、匠心的执着与创新的活力,陶阳里必将续写绚烂篇章,让承载千年智慧的精神火种,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绽放独属东方的璀璨华光,在世界舞台上散发永恒魅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