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九江学院“一米造园”实践:微空间里看见人居景观新未来
2025-11-03 15:27:00

  10月27日,九江学院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数字人居与景观再生”微专业,精心打造的“一米造园 方寸知微”花园建造节实践活动在该校三食堂广场顺利开幕。作为聚焦智慧生态与农业重点产业领域的特色教学实践,此次活动以“小空间承载大创意”为核心,集中展出8组学生原创微型花园作品,用1m²-4m²的“方寸天地”,解锁了人居微空间设计与生态智慧融合的新可能。​


  “数字人居与景观再生微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以“培养兼具生态思维、人文创意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此次花园建造节正是该微专业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落地载体。活动前期,师生团队围绕“都市疗愈”“废旧重生”“垂直绿境”等六大核心主题展开头脑风暴,从方案设计、材料筛选到现场搭建,全程融入数字建模、生态技术等专业知识,力求让每一组作品既具备美学价值,又能贴合城市实际应用场景。​

  在展览现场,8组作品各有巧思,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其中,以“都市疗愈”为主题的作品《陶语森境,疗愈绿洲》,参考英国自然式风景画的风格,通过兰花鼠尾草、孟娜薰衣草、蓝雪花等疗愈植物搭配浅色系陶罐,营造出静谧舒缓的氛围,模拟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渴望的“疗愈角落”。


  搭配聚焦“废旧重生”的作品《画“花”》,将生锈的旧自行车化身为会开花的雕塑。车身的锈迹是岁月的见证,而从中生长的鲜花是它的新生,诉说旧物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生命。同时在旁放置“画花”架,邀请游客绘出心中的花,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打造出兼具互动功能与观赏性的立体花园,传递“循环利用”的生态理念。


  而“垂直绿境”主题下的《框住时光·绿动记忆》,通过模块化设计构建垂直绿化系统,通过水泥空心砖搭建,在墙面空间内实现植物分层种植,为城市建筑外立面、社区围墙的绿化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参考方案。每一组讲解员都热情细致地向观展者阐述设计理念,并送出本组精心准备的纪念品。


  “不同于传统的设计作业,这次活动要求我们从‘纸上谈兵’转向‘实地建造’,不仅要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空间的功能布局,还要亲自动手处理材料、搭建结构,整个过程充满挑战但收获满满。”参与作品《陶语森境,疗愈绿洲》设计的A2362班学生刘萍瑶表示,通过此次实践,她深刻体会到“微空间”背后的大价值——看似小巧的花园,实则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微小细胞”,能够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数字人居与景观再生微专业负责人夏梦介绍,此次花园建造节的作品成果并非“一次性展示”,而是将进一步挖掘其应用潜力,计划与学校周边社区、街道合作,将优秀作品的设计理念迁移到城市实际场景中,如社区边角空地的改造、居民宅前屋后的绿化提升、街头转角的景观营造等,以及建筑退界区域、屋顶阳台的生态化利用等,真正实现“从校园实践到城市应用”的转化,让“方寸花园”成为激活城市微空间、传递生态智慧的重要载体。​


  此次“一米造园方寸知微”花园建造节的举办,不仅展现了九江学院“数字人居与景观再生微专业”的教学特色与育人成果,更为高校服务城市生态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探索。未来,该微专业将继续以实践为导向,围绕智慧生态与农业领域的发展需求,开展更多创新性教学活动,为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助力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文:夏梦、王世航、张凤玲;图:刘萍瑶、陈虹静)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