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1月13日,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学展示暨集体备课会(第四期)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举行。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社政处干部罗小松,校党委书记贺一松,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宋小兵,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专家、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朝阳,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旭,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常青,南昌市教育局干部邓怀丽等出席活动。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黄凤芝、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部长郑富平、南昌市红谷滩区云溪学校政教处主任胡敏,以及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的思政课教师代表和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及思政课教师代表共三十余人参加。集体备课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江星主持。

贺一松书记在致辞中对各位领导、专家和兄弟院校同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课程,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优化、课堂形态创新以及“德育”与“美育”融合等方面持续探索,努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他表示,本次备课会为深化交流互鉴、推动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希望以此为契机,充分吸收各位专家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丰富课堂呈现形式,不断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更好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社政处干部罗小松在点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集体备课会的组织成效,认为备课会紧扣时代主题、聚焦教学实践,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他指出,全省思政课改革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推动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指导意见:一要坚持问题导向,更精准地把握学生思想需求,把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二要鼓励方法创新,探索“双师同堂”“艺术思政”“AI+思政”等新模式;三要完善教学闭环,通过课堂提炼和结构化总结提升教学实效;四要强化学生参与,在备课、听课、评课等环节扩大学生的主体性。他强调,要及时总结可推广的经验成果,持续推动江西省“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在教学展示环节,南昌市红谷滩区云溪学校冷若兰、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王晓歌、南昌航空大学王希金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作现场展示。三位教师分别以《共筑生命家园》《如何理解坚持人民至上》《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了各有侧重、层层递进的课堂呈现,充分展现了不同学段思政课在教学目标确立、内容深度推进和方法策略运用上的有效衔接与梯度提升,为现场观摩教师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范例。


在专题辅导点评环节,李朝阳和陈旭教授对三位教师的课堂展示给予了充分肯定。两位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展示课主题聚焦、设计用心,能够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做到观点鲜明、逻辑清晰,体现出不同学校在推进思政课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示范。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专家也从更高站位对后续优化提出了方向性的建议。李朝阳教授指出,要进一步增强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通过科学设计“问题链”直面学生思想困惑,以更具生成力的方式提升课堂参与度,同时要强化“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陈旭教授从教学实施角度提出,后续要在案例选取、逻辑衔接、理论深度和表达方式上持续打磨,特别是要把握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平衡,优化不同学段之间的梯度设计,借助本土案例、微议题等方式增强课堂的说服力与思辨性;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师资协同,推动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本次集体备课会主题鲜明、内容充实、组织有序,不仅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了高水平的学习交流平台,更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为主线,实现了不同学段在理念、内容与方法上的有效贯通,集中展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成效。共同体各成员单位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质量和育人实效。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