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同心圆”实践队:青春扎根“西向”沃土,同心书写时代答卷
2025-07-30 10:19:00

  近日,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同心圆”实践队奔赴宜春市铜鼓县西向村,聚焦红色铸魂、专业赋能、调研拓维、民生暖心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子在基层沃土中书写青春担当。


  红色铸魂:在历史坐标中锚定青春信仰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更是青年成长的精神养分。”实践队以“沉浸式”红色教育为载体,在红色基因传承中铸牢思想根基。

  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内,烈士后代陈道荣老人以先烈遗物为媒介,串联起三代人守护红色记忆的家族史,让“赓续血脉”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传承;秋收起义纪念馆里,学生讲解员以场景还原为手法,将革命先辈的战斗历程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谱,使“初心使命”脱离课本语境成为触手可及的力量;西向村烈士纪念碑前,全体队员重温入团誓词,在铿锵誓言与历史呐喊的隔空共鸣中,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信仰接力。


  专业赋能:让知识之根扎进乡土大地

  乡村振兴的技术缺口,恰是青年专业价值的施展空间。实践队立足专业特色,构建“专业知识-基层需求-服务方案”的转化链条,让课堂理论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技术因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聚焦传统民居保护与改造,通过测绘记录砖石肌理,结合村民生活需求,输出兼顾安全性与文化辨识度的改造方案,既保留“乡愁符号”又提升居住功能;无人机技术团队完成全村高精度正射影像图绘制,厘米级误差的地理数据为村庄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破解传统规划“凭经验、靠目测”的局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陈逸群故居实施全方位数据采集,构建的毫米级点云模型,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的数字档案,实现“修旧如旧”的科学保护。机电专业开设的“技术便民岗”更显务实底色:通过故障检测、零件替换,让多件失灵家电重新运转,用“小修小补”解决村民生活难题。

  这种“靶向式”服务生动诠释了职业教育“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当专业能力精准对接乡土需求,青年智慧便能成为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



  调研拓维:在产业实践中洞察发展逻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而读懂产业逻辑需要深入基层肌理。实践队以田野调查为方法,解码西向村的发展路径,构建起“微观实践-中观模式-宏观战略”的认知框架。

  西向村黄精种植基地的“茶树+黄精”林下经济模式,通过立体种植提高土地产出率,每亩综合收益较传统种植提升40%,实证了生态农业“既护绿水青山,又获金山银山”的转化逻辑;梨园推行的“土壤改良+电商销售”全链条管理,从源头提升果品品质,再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路,使梨果价值提升30%,展现特色农业“以质取胜、以网拓市”的突围路径;通铜高速T5标的智能建造场景更具启示性:智能拌合站的配比精度控制、钢筋加工的毫米级误差标准,不仅是“大国工程”的质量体现,更预示着高速通车后,西向村将融入区域经济圈,物流成本降低、游客流量增长的潜在红利已可预见。


  从传统非遗到现代基建,从农业创新到工业智造,调研活动架起“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既让学子们理解“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重要意义,也为基层产业对接高校资源、实现创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民生暖心:用青春温度传递社会关怀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的是服务精度与情感温度。实践队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构建“需求清单-服务菜单-成效清单”的闭环服务模式,让民生关怀落地为具体行动。

  针对乡村儿童的成长需求,推普课以拼音儿歌为载体,在互动中提升语言规范能力;反诈宣讲结合典型案例,用童趣表达筑牢安全意识防线;物理实验课通过“荧光流星雨”等趣味演示,激发科学探索兴趣;防溺水宣传教育中,学生通过动画演示、动作模拟等方式传授自救技能;AED使用教学则填补了乡村应急救护的知识空白,构建起“预防-急救”的双重保障。


  队员们还走访困难家庭,带着慰问品倾听生活难题,记录他们的急难愁盼,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中理解“民生无小事”,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基层民生保障的“青春援军”。


  青春扎根乡土,实干赋能振兴

  从红色基因的赓续到专业学识的践行,从乡土脉络的探寻到民生需求的回应,“同心圆”实践队的实践活动绝非简单的短期走访,而是职业教育实践与乡村振兴需求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

  队员们以专业为笔,在乡土大地上书写担当:用建筑工程技术守护传统民居的乡愁记忆,用无人机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村庄规划与文物保护提供科学支撑,用机电知识解决村民生活难题,他们既是田间地头的“服务者”,更是乡村发展的“记录者”与 “献策者”。这种“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实践模式,让队员在基层沃土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也让乡村在专业人才的持续注入中积蓄发展动能。

  当青春身影穿梭于乡野阡陌,当实干情怀浸润在乡土大地,新时代青年正以行动证明:他们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更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参与者。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