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小水滴”实践队:寻迹东固红 共筑畲乡情
2025-08-01 10:18:00

  七月盛夏,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小水滴”暑期社会实践队(爱国主义教育团)走进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围绕“红色金融”“民族团结”“非遗传承”三大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用青春足迹串联红色记忆与畲乡风情,以金融财经专业所长赋能实践,在“红色金融研学”、“民族团结共建”、“非遗文旅开发”中,书写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一、红色金融:在革命旧址中解码“苏区经济”

  在吉安市道德模范、红色历史传承人夏淑英的引领下,队员们首站走进东固平民银行旧址与消费合作社,沉浸式参与“重走红色金融路”体验活动。指尖拨动算盘,模拟当年畲族商户与红军的粮食结算场景,清脆的算珠声中,“四担银元支援革命”的传奇故事愈发鲜活——正是这跨越民族的金融互助,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运转注入了“红色动力”。


  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内,泛黄的《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布告》《平民银行纸币》静静陈列。夏淑英指向展柜中一张褪色的粮票,轻声讲述:“这是1930年畲族群众支援红军的见证,那时家家户户把口粮省下来,宁可自己挨饿也要保障红军供给。”队员们凝视着斑驳的红色货币,金融专业知识与革命历史在此碰撞,让他们深刻领悟到红色金融“服务军民、支援斗争”的初心,更明白了“信用为本”的金融精神早已深植于革命岁月。


  二、民族团结:在畲乡文化中厚植“家国情怀” 

  东固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队员们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在夏淑英的带领下逐一擦拭墓碑,听她讲述黄公略、李文林等先烈扎根东固时,畲族群众“送粮当向导、参军保家园”的动人往事,先烈与群众的鱼水深情,让“家国情怀”在队员心中愈发厚重。


  为促进民族交融,实践队深入敖上村、江口村等畲族聚居地,学唱《当兵就要当红军》畲族山歌,跟着乡民跳起竹竿舞,在一唱一跳间感受“畲汉一家亲”的烟火气;更联合当地民间文艺组织、市级非遗“东固红歌会”,将“寻红迹 传畲韵”文艺联欢送到乡文化馆大礼堂。畲族姑娘的《喜迎宾客到畲寨》舞姿灵动、《东固赶吁呦呵呵》歌声甜美引得全场掌声连连;队员们的少数民族服饰走秀惊艳全场,彝族歌曲《大山》与非遗《城南龙灯之雪龙吟》跨界融合,赢得满堂喝彩。联欢会上,“龙接凤”“竹竿舞”等互动游戏更是让畲汉群众手拉手、心连心,笑声与掌声交织成民族团结的和谐乐章。


  在东井冈社区“儿童之家”,队员们与畲汉孩子们一对一结对,宣讲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红色金融故事、开展非遗小游戏等。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一同唱响《爱我中华》时,队员们仿佛看到了红色基因与民族情谊在代代传承。

  三、非遗传承:在古老技艺中焕发“文化薪火”

  走进东固传统造像雕刻工坊,国家级非遗大师刘节明、省级非遗大师刘节旺手把手传授造像雕刻技艺。队员们屏息凝神,在木头上勾勒“祥云纹”“红军帽”图案,尝试将红色元素融入传统造像。刻刀在木材上轻轻游走,起初线条歪歪扭扭,刘节明便亲身示范:“下刀要稳,入口要浅,层层递进才能线条流畅。”指尖的木屑簌簌落下,红色印记与传统纹样在木头上,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亦俊堂文化传习所,“小水滴”观赏了刘节旺大师的作品《盛世中华 同心向党》,作品生动刻画了五十六个民族的112位青年身着民族服饰翩翩起舞的壮丽场景,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裙摆飞扬的动感,将“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愿景刻进木头的纹理里。从临摹传统纹样到融入红色故事,队员们在一刀一刻中,既触摸到了非遗技艺的厚重底蕴,更懂得了如何让古老文化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恰是“文化薪火”代代相传的生动注脚。


  在东固畲族乡实践的一周时间里,“小水滴”还走进吉安润田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东固畲族乡人民政府、乡村早市等地开展实践调研。“小水滴”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东固的红色基因与畲乡风情,从来都是交织共生的。正如实践队员张思瑶在实践总结中所写:“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红色记忆与畲乡情谊,更肩负着传承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