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镇这片千年窑火不熄的陶瓷圣地,一群职业教育工作者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传统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学团队,坚持以“匠师精神”为魂、以“融合创新”为径,构建起“传统技艺+数字科技”双轨并行的育人体系,培养出一批批既能修复千年古瓷、又熟练掌握3D建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支团队不仅斩获全国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技术能手等30余项荣誉,还锤炼并输出了陶瓷修复的核心技艺,实现了文化的高水平传承,是职业教育赋能文化的典范。
破题:当千年陶瓷遇见数字时代
“文物修复不仅是还原历史,更要让传统技艺‘活’在当下。”在古陶瓷修复实训与研究中心,团队负责人朱辉球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件特殊展品:一件宋代青白瓷甗式炉的实体残片与它的3D数字孪生模型。他介绍,通过先扫描建模再虚拟拼接的方式,学生能反复练习技法,这既避免了对珍贵文物的二次损伤,又大幅提升了教学效率。
这样的实践,正是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具体体现。面对文物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团队率先在《陶瓷修复技术》课程中注入“数字基因”,开发出“青花瓷数字化修复”等教学模块,成效显著。2024年,教师何琦、徐凭此课程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同年,由团队申报的“文化铸魂 数字赋能:服务国家陶瓷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改革实践”项目入选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项目。“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握得住传统修复刀,也要用得好3D扫描仪。”何琦总结道。
创新:构建“三师协同”育人生态
在皇窑陶瓷有限公司的修复实训室内,记者见到了正在指导学生进行文物修复的续凯老师。这位身兼全国技术能手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的青年教师,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企业特聘的“创新导师”。
这正是团队创新构建的“三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生动体现。该机制有效打破了校园与行业的壁垒:由专业导师(校内教师)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产业导师(如御窑博物院专家)传授一线实战经验;创新导师(企业技术骨干)则引领技术前沿应用。三者协同,共同培养契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御窑博物院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辨识釉色,企业导师则指导我们调试数字建模参数——这样的‘组合拳’培养模式,让学生‘出道即巅峰’。”刚刚在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龚尚开源,凭借其出色表现,获得多家文博机构的青睐,最终加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为这座千年瓷都的文物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融合:四方联动破解“两张皮”难题
2024年10月,全国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在学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政府+院校+产业+企业”四方联动模式日趋成熟。
团队持续深化协同育人路径:联合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院共建古陶瓷标本数字展馆与修复实训研究中心,将考古现场转化为教学现场;与超星集团合作开发《陶瓷干燥与烧成技术》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及《粉古彩陶瓷装饰》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惠及学习者过万人;同时,牵头制定《陶瓷装饰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有力推动教育标准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
“过去企业总抱怨学生‘用不上’,学校也苦恼于实训‘缺场景’,如今我们把生产线直接变成教学线。”在校企共建的“数字修复工作坊”前,景德镇皇窑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青如是说。目前,团队通过“订单班”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达98%。
“我们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基于企业真实项目的模块化教学,并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最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的‘三对接’。”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研室主任徐标介绍道。这一成功的育人实践,最终凝练为教学成果《立足产业特色,匠师协同、五业联动传承陶瓷文化育人实践新范式》,并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担当:从景德镇到“一带一路”的技艺传播
2024年4月,在塔吉克斯坦杜尚别举行的职业教育研讨会上,朱辉球教授所作的“中国古陶瓷修复技艺”主题演讲引起热烈反响。团队持续发挥景德镇陶瓷文化优势,积极打造“唐英陶坊”职业教育品牌,开展“中文+陶瓷技艺”教育行动。自2022年起,已先后举办三期“发展中国家陶瓷工艺培训班”,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埃塞俄比亚、南非、土耳其、约旦、塞拉利昂、突尼斯、蒙古、尼泊尔、布隆迪、坦桑尼亚等国家培训学员60余名,不仅使中国陶瓷技艺沿“一带一路”传向世界,更将古陶瓷文化中深厚的审美内涵植入国际学员心中。
在国内层面,团队的社会服务同样扎实有效:每年为社会学员提供非遗技艺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开展中小学研学项目20余期,组织非遗文化进课堂、进社区、进乡村活动12场,累计覆盖300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文物保护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念在全国范围的传播,社会反响良好。
结语:窑火不熄,匠心永续
在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团队的育人实践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理念——守正创新。这正如一份精心绘制的蓝图,指引着传统匠人之手与数字工程师之手跨越时空交握,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我们做的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在培养文化的‘守夜人’。”朱辉球在谈及团队未来规划时感慨道。随着探索的深入,这条融合之路正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元宇宙文物展陈、AI辅助修复系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将在这群“匠师”手中续写新的篇章。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