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教改年”。刚刚开年,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端出“教改大餐”。
在被公开报道的改革举措中,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变革,也有具体的课程教学和考试改革。比如旨在均衡教育资源、治理择校难题的北京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大幕开启,东城区率先公布的改革方案被评价为“要逆天”;期末考试,北京、杭州等地的一些小学低年级告别了传统试卷,代之以游戏;浙江今年将有11所高中推行“无班级管理”,试行“走班教学”。
和以往一样,在这些教改行动中不乏“他山之石”,像浙江的“走班教学”,教育部门和学校都不讳言其中有欧美高中教育的影子。
一直以来,西方教育都是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的依据,是教育改革的模板。这无可厚非,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但这种学习和借鉴首先要建立在全面真实了解的基础上,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择善而从、择时而动,否则,南橘就可能变成北枳。
但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发现,我们对国外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误读。误读倒也罢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误读会误导我们的行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这一说法最近广为流传,甚至连某权威大报的官方微博都对此进行了推送,社会舆论更是以此为据,对中国学前教育展开了又一轮批评和抨击。如今,在德国生活多年的人士经过严谨的调查考证,证明“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完全是不求甚解导致的误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